[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口臭的中药组方冻干速释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49323.7 | 申请日: | 2021-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3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何宁;单爽;郑峙澐;桂双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20 | 分类号: | A61K9/20;A61K36/82;A61P1/02;A61P31/02;A61K35/64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30012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口臭 中药 组方冻干速释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口臭的中药组方冻干速释片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中药技术领域,所述冻干速释片是以治疗口臭的中药组方为原料,经超声提取后与药用型辅料混合,再利用冻干工艺制备获得的口腔速释片,其中,所述中药组方包括:牡丹皮、断血流、川芎、甘草、丁香、橘皮、茶叶、五倍子和白菊花,所述制备方法为超声辅助提取法与冷冻干燥技术结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的纯中药组分配方不仅具有杀菌消毒、除口臭的功效,且各成分配伍合理,使用安全,片剂携带方便,所制得的冻干速释片不需水,遇唾液快速溶解,通过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达到速释的目的,且不会在口腔中产生异物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口臭的中药组方冻干速释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口臭是指呼吸时口腔发出的异常气味,是一种不良状态。据统计,80%~90%的口臭是来源于口腔。主要由口腔微生物通过腐败消化口腔内的滞留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及其他异味物质(如吲哚类、双胺类)而导致。口腔中有未治疗的龋齿、不良修复体、不正常解剖结构、牙龈炎、牙周炎及口腔粘膜病等均可以引起口臭。其中龋齿和牙周疾病又是最常见的相关疾病。深龋窝洞内、不良修复体悬突下常残存食物残渣和菌斑,细菌经过发酵分解,产生臭味。牙髓坏死或化脓性牙髓炎,未经治疗也可发出臭味;牙周病患者常伴有大量的牙石、菌斑,牙周袋内细菌发酵产生硫化氢、吲哚和氨类,因而产生臭味。
现有的各种制剂诸如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等,对缓解口臭有一定的疗效,但制成液体制剂只能进行暂时压制口气,不能使口腔局部保持足够长的有效抗菌时间,且携带和使用较为不便;制成固体制剂后药物释放缓慢,无法快速起效,在口腔中存在一定的异物感,且多采用西医药制备,易产生耐药性、口感差、有一定的副作用;而半固体制剂如牙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清洁口腔,但抑菌作用并不明显,无法有效清除口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治疗口臭的中药组方冻干速释片及其制备方法,以提供一种新的能够有效清除口臭且安全无副作用,便于携带使用的纯中药制剂。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口臭的中药组方冻干速释片,所述冻干速释片为以治疗口臭的中药组方为原料,经超声提取后与药用型辅料混合,再利用冻干工艺制备获得的口腔速释片,其中,所述中药组方包括:牡丹皮、断血流、川芎、甘草、丁香、橘皮、茶叶、五倍子和白菊花。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按重量计,所述中药组方的含量为:牡丹皮15-20份,断血流5-8份,川芎6-10份,甘草8-12份,丁香10-15份,橘皮2-6份,茶叶12-18份,五倍子6-10份,白菊花4-8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药用型辅料包括填充剂、水溶性黏合剂、助悬剂、崩解剂、pH调节剂、防腐剂和矫味剂,但不限于此,关于药用型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可按照常规口腔速释片剂型要求配置,例如,可以以甘露醇为填充剂,明胶为水溶性黏合剂,黄原胶为助悬剂,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崩解剂,柠檬酸为pH调节剂,山梨酸为防腐剂,以及阿司巴坦和薄荷香精的混合物为矫味剂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口臭的中药组分冻干速释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处方量分别称取中药组方,干燥去杂,粉碎至20-30目,获得药材粗粉;
(2)按10-30:1的料液比在药材粗粉中加入体积浓度为50-70%的乙醇溶液,在40-50℃温度下超声处理2-3次,每次20-40min,合并滤液,冷却,减压过滤,将提取液浓缩后进行旋转蒸发,获得原料药提取物;
(3)按处方量将药用性辅料加入原料药提取物中,定容,获得中药原液;
(4)将中药原液按规格量装量至模具中,在真空条件下对中药原液进行冷冻干燥,至含水量为1.0%以下;
(5)密封,并进行成品包装,获得所述冻干速释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未经安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93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