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浒苔的贝类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51893.X | 申请日: | 2021-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0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董志国;孙泽鹏;李润波;浦寅芳;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50/80 | 分类号: | A23K50/80;A23K10/37;A23K10/18;A23K10/22;A23K20/158;A23K20/163;A23K2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闫超良 |
地址: | 22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贝类 配合 饲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浒苔的贝类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贝类配合饲料包括100~120重量份的浒苔干粉、120~180重量份的蒸馏水、3~5重量份的益生菌、15~20重量份的鱼粉、5~10重量份的鱼油、1.5~2重量份的海藻酸钠以及1~1.5重量份的氯化钙。制备方法包括清洗浒苔,以去除杂质,然后对清洗后的浒苔进行干燥;将干燥后的浒苔进行研磨处理,得到浒苔干粉;称取上述各组份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料;将混合物料置于密封无氧环境下储存48~72小时,温度保持在32~37℃,制备得到贝类配合饲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利用浒苔作为贝类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增加浒苔附加值,实现浒苔资源化利用,保护环境。操作简单,无需过多复杂设备,可实施性高,能快速规模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浒苔的贝类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浒苔俗称苔条、青海苔等,隶属于绿藻门绿藻纲、石莼目、石莼科浒苔属。是一种能够因水体富营养化而大量繁殖的绿藻,可形成绿潮,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危害。自2007年开始,江苏省海域及外海开始出现浒苔绿潮,对江苏等省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还直接影响近岸生态系统平衡。黄海海域的浒苔一般最早在江苏海域观测到,呈现“出现-快速生长-爆发-持续-衰退-消亡”的周期性特征。在首次发现时期浒苔密度相对较小;快速生长阶段浒苔不断聚集,密度逐渐增大;在爆发及持续阶段,浒苔不断繁殖扩张,密度达到顶峰;之后随着治理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逐渐进入衰退阶段,密度逐渐降低,最终消亡。
浒苔一方面因其泛滥成灾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因其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以及矿物质等而被认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海藻。研究表明,将浒苔加入水产饲料中可促进鱼虾类生长,提高鱼虾类食用品质。将浒苔加入海参饲料中可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大幅提高饵料效率。将浒苔加入刺参饵料中可促进刺参生长,增强肠道胃蛋白酶、肠道淀粉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提高饵料利用效率。饲料添加浒苔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胃蛋白酶、胃脂肪酶、胰肠蛋白酶的活性,促进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
贝类的自然饵料主要是微藻,而人工培养微藻成本高、难度大。
综上所述,浒苔作为一种绿藻,一方面其环境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爆发后对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渔业带来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其蕴含的营养确实丰富,如果为了保护海洋环境生态而将浒苔直接清理掉却不加以利用的话,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满足贝类养殖营养所需的基于浒苔的贝类配合饲料。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该贝类配合饲料的方法,从而实现浒苔资源化利用,保护环境。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浒苔的贝类配合饲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份:
100~120重量份的浒苔干粉、120~180重量份的蒸馏水、3~5重量份的益生菌、15~20重量份的鱼粉、5~10重量份的鱼油、1.5~2重量份的海藻酸钠以及1~1.5重量份的氯化钙。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鱼粉的蛋白质含量为≤4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作为一种新型的贝类配合饲料,成本低廉且符合贝类的营养要求,为高密度贝类养殖提供参考。2.原料中含有益生菌,在制作过程中,可降解浒苔中的抗营养因子并分解其中贝类难以吸收的大分子植物蛋白成为小分子微生物蛋白,使得贝类更易转化利用。3.能对养殖水域进行肥水,减小贝类高密度养殖给养殖水域承载力产生的压力,保证养殖水体中的生物量,适用于多层次水产养殖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浒苔制备贝类配合饲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清洗浒苔,以去除杂质,然后对清洗后的浒苔进行干燥;
S02.将干燥后的浒苔进行研磨处理,得到浒苔干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洋大学,未经江苏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18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压力传感器的壳体组件、压力传感器及封装方法
- 下一篇:防潮药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