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微棱镜柔性导光板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4420.5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5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黄爱群;阮绪红;徐大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元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杨文科 |
地址: | 5239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 棱镜 柔性 导光板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申请涉及导光板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薄微棱镜柔性导光板及其生产工艺。该超薄微棱镜柔性导光板包括光学薄膜制成的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为t且折射率为n1,n1≥1.49,t0.35mm;所述导光板本体上设有由光学胶水固化粘接形成的网点结构,光学胶水的折射率为n2,n2≥1.49。本申请具有以下效果:1、可以制作出超薄的导光板,解决了导光板难以实现超薄无黄化的缺陷;2、光线在导光板内能够较为均匀的传播;3、加工出的导光板透光性和抗冲性较好,可折可绕,无断裂风险;4、不受限于注塑机和模具,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导光板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薄微棱镜柔性导光板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导光板是一种将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的高科技产品,常用于制造LCD显示屏及笔记本电脑的背光模组。
现有的导光板的制造方式通常为精密注塑和热压,当通过精密注塑和热压等方式将产品薄化到0.4mm以下时,极易出现流道内塑胶在高温下长时间烧胶、剪切热使热流道热嘴头部温度急剧拉高导致塑胶变质发黄、模具本身因困气导致在注塑过程中将模腔内局部温度拉高导致塑胶变质的现象,进而导致制成的导光板黄化,所以采用注塑和热压方式制造的导光板厚度通常大于0.35mm,难以实现超薄化。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导光板难以实现超薄无黄化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导光板难以实现超薄无黄化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超薄微棱镜柔性导光板及其生产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超薄微棱镜柔性导光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薄微棱镜柔性导光板,包括光学薄膜制成的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为t且折射率为n1,n1≥1.49,t0.35mm;
所述导光板本体上设有由光学胶水固化粘接形成的网点结构,光学胶水的折射率为n2,n2≥1.4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学薄膜可直接通过物理汽相沉积和化学液相沉积两种工艺来获得,然后直接在厚度低于0.35mm的光学薄膜上粘接网点结构以形成导光板成品,无需采用注塑和热压方式制造导光板,从而不受限于注塑工艺、成型工艺和模具能力,也不会产生注塑和热压等方式超薄化导光板所产品的黄化问题,只需采用较薄的光学薄膜便可以制作出超薄的导光板,从而解决了导光板难以实现超薄无黄化的缺陷。
可选的,所述导光板本体上还设有光学胶水固化粘接形成的微棱镜结构;
所述导光板本体具有反射面和出光面,所述网点结构固化粘接在所述反射面,所述微棱镜结构固化粘接在所述出光面和/或所述反射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光面和/或反射面所设置的微棱镜结构能够将光由边缘方向导向至由出光面射出,同时增加导光板的亮度。
可选的,所述|n1-n2|≤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光板本体的折射率n1和网点结构的折射率n2的数值相差过大时,光线在导光板内难以均匀传播,通过使导光板本体的折射率n1和网点结构的折射率n2的数值相差范围在0.11以内,光线在导光板内能够较为均匀的传播。
可选的,所述光学薄膜为光学级PC膜、MS膜、PMMA膜中的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光学级PC膜、MS膜、PMMA膜具有独特的高透光率、高折射率、高抗冲性、尺寸稳定性及易加工成型,所以采用光学级PC膜、MS膜、PMMA膜中的一种加工导光板时加工较为方便,同时加工出的导光板透光性和抗冲性较好,可折可绕,无断裂风险。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超薄微棱镜柔性导光板的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元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元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44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