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6407.3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19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赵迂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市娅丽达服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P1/52 | 分类号: | D06P1/52;D06P1/613;D06P1/62;D06P1/651;D06P3/60;A41D1/00;A41D31/02;A41D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图案 面料 以及 采用 设计 加工 衣服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功能服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本申请的图案显隐面料包括织物层以及固定在织物层表面的光致变色层,其中,光致变色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粘合剂30‑50份、光致变色材料15‑25份、交联剂5‑10份、增稠剂2‑5份、分散剂1‑3份;本申请的图案显隐面料上的光致变色层与织物层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稳定性好,由本申请的图案显隐面料制得衣服上具有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功能服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化合物在改变光线强度和频率的后会发生变色的现象,称为光致变色现象。光致变色现象的原理是化合物收到一定波长和强度的光线照射时,发生可逆的特定化学反应,其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对可见光部分的吸收光谱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颜色的变化,当照实光线发生变化时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近年来,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将光致变色物质应用到织物上,制造出图案丰富、颜色瑰丽的服装服饰,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申请公布号为CN102936857A的中国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光致变色面料的生产方法,其包括光敏剂制备、色敏浆制备、印花色浆制备以及印花工序,在纯棉织物表面进行两至三次印花色浆刮涂,并在每次印花色浆刮涂后进行印花色浆烘干,在最后依次烘干后对纯棉织物进行烘焙和水洗,最终制得光致变色面料。
针对上述的一种光致变色面料,发明人认为其印花色浆与织物之间的结合力较弱,在多次水洗使用后容易脱落,印花图案变得不全。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织物上光致变色图案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图案显隐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图案显隐面料,包括织物层以及固定在织物层表面的光致变色层,光致变色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粘合剂30-50份、光致变色材料15-25份、交联剂5-10份、增稠剂 2-5份、分散剂1-3份;粘结剂包括氰基丙烯酸丁酯,光致变色材料包括二芳基乙烯,交联剂包括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图案显隐面料,在织物层上固着光致变色层,能够在光线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时,光致变色层在不同的光线强度和频率下发生颜色变化,使织物发生图案的显隐变化,此外,本申请的光致变色层中通过加入二芳基乙烯,其具有较宽的变色范围、变色灵敏性以及热稳定性,并加入了氰基丙烯酸丁酯作为粘结剂,将光致变色材料牢固的附着在织物层纤维上,降低面料在使用或清洗后光致变色层中的光致变色材料脱落的几率,提高光致变色层的稳定性和显隐图案的牢固程度。
优选的,所述织物层经环氧基硅烷偶联剂改性处理,其改性处理是将环氧基硅烷偶联剂与无水乙醇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织物层改性处理10-30mim,在80-100℃温度下烘干即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分子结构中的有机活性基团能与粘结剂分子、织物层纤维之间牢固结合,而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分子结构中的水解基团能够与光致变色材料形成稳定的化学键,此外环氧基团具有亲有机物的性质,可以与织物层纤维以及粘结剂中的长分子链相互作用或进行物理缠绕,起到很好的桥架作用,提高了光致变色材料与织物层纤维之间的结合力和界面粘结力,同时也提高了光致变色材料的相溶性,使光致变色材料在光致变色层中的分散均匀性较好。
优选的,所述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包括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市娅丽达服饰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市娅丽达服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64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