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静电纺纤维絮片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59088.1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1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丁彬;高卢明;王赛;吴红炎;张世超;印霞;俞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H1/728 | 分类号: | D04H1/728;D04H1/542;D04H1/545;D04H1/55;D04H1/551;D06C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俊 |
地址: | 2016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不同浓度的纺丝液A和纺丝液B通过交叉式双向静电纺丝装置静电纺丝,分别纺出微米纤维和纳米纤维,两者呈卷曲状堆积在正压热风接收装置上,并在热风作用下发生原位交联反应,最终得到静电纺纤维絮片;所述交叉式双向静电纺丝装置包括分别与正电压电源(1)、负电压电源(2)连接的喷丝模块一(3)、喷丝模块二(4),喷丝模块一(3)、喷丝模块二(4)喷出的聚合物荷电射流(5)在正压热风接收装置(6)上接收形成静电纺纤维絮片(7),喷丝模块一(3)与喷丝模块二(4)不平行排列,且两者的喷丝方向向相对方向倾斜;所述正压热风接收装置(6)表面设有均布有镂空圆孔(8)的镂空状接收基板(9),底部设有金属丝加热装置(11),金属丝加热装置(11)下方设有可调速风机(12),可调速风机(12)与金属丝加热装置(11)产生的热风气流通过气流管道(10)从镂空圆孔(8)吹至正压热风接收装置(6)表面接收的静电纺纤维絮片(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液A的质量浓度为25~60%,纺丝液B的质量浓度为5~2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液A、纺丝液B的成分相同,且均由聚合物在溶剂中溶解搅拌后,加入交联剂制得;所述的聚合物为聚丙烯腈、聚酰胺、聚乙烯醇、聚乳酸、聚氧化乙烯、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聚苯乙烯、聚苯并咪唑、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对苯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己内酯、聚羟基丁酸酯、聚砜、聚乙烯亚胺、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聚酰亚胺和芳纶1313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甲醇、乙醇、甲酸、乙酸、二甲基亚砜、甲苯、丙酮、环己烷、异丁醇、二氯甲烷、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氯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交联剂为三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对甲苯磺酸、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过氧化二异丙苯和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交联剂的添加量为聚合物质量的0.5~3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纤维的直径为2~7μm,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00~700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电压30~90kV,接收距离为10~50cm,灌注速度0.1~10mL/h,纺丝温度为20~40℃,环境湿度为45~8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丝模块一(3)、喷丝模块二(4)由针式喷头并列组成,其中,针式喷头的数量为1~8个,喷丝孔的直径为0.1~2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圆孔8的直径为1~5mm,数量为9~121个;所镂空状接收基板(9)的材质为导电橡胶、金属不锈钢和碳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气流管道(10)的出风口与镂空状接收基板(9)的尺寸及形状相同,面积具体为0.08~1m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自所述正压热风接收装置吹出的热风气流,其流动速度为0.1~1m/s,温度为50~70℃。
9.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静电纺纤维絮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静电纺纤维絮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纤维絮片内部最小孔径为0.1~5μm,孔隙率不小于99%,厚度为15~50mm,体积密度为2~10mg/cm3,拉伸强度不小于1MPa,压缩回弹率不小于95%,热阻值不小于0.5~2m2K/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908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