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64696.1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7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任信鹏;陈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3B30/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陈海云 |
地址: | 330096 江西省南昌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模组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提出一种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镜头模组包括支架、第一光学元件、透明导电线及胶体,支架包括筒体和安装体,筒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筒体设有贯穿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收容腔,收容腔的内壁沿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形成安装体,安装体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二面位于收容腔内,安装体设有贯穿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通光孔,通光孔周侧设有贯穿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点胶孔;第一光学元件设于收容腔内;透明导电线设于第一光学元件靠近第二面的一侧;通过点胶方式在点胶孔施胶以形成胶体,通过胶体连接第一光学元件及安装体的第二面,通过点胶孔限制胶体的形状和位置,以防止误碰造成胶体脱落,提升胶体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镜头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逐渐普及,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摄像镜头的品质要求。
摄像镜头大多包括支架、光学元件等结构,为了监控光学元件是否脱落或破碎,通常在光学元件上设置透明导电线,例如氧化铟锡导电线,通过监控透明导电线的阻值变化进而判断光学元件的状况,制作过程中,通常采用点胶方式将光学元件及支架连接起来。然而,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胶体具有流体特质,易变形、难控制,实际点胶过程中经常出现少胶、溢胶等问题,导致光学元件与支架连接不稳固,光学元件易产生脱落,甚至造成短路。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镜头模组,包括:
支架,包括筒体和安装体,所述筒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筒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收容腔,收容腔的内壁沿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形成安装体,所述安装体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安装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通光孔,所述通光孔的周侧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点胶孔,且所述点胶孔与所述通光孔间隔设置;
第一光学元件,设于所述收容腔内且对应所述第二面设置;所述第一光学元件沿光轴方向覆盖所述通光孔;
透明导电线,设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一侧;
胶体,设于所述点胶孔内用以连接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及所述安装体的第二面。
如此,通过点胶方式在点胶孔施胶,以形成胶体,通过胶体连接透明导电线、第一光学元件及安装体的第二面,通过点胶孔引导胶体的流动、限制胶体的形状和位置,且可通过点胶孔观察胶体的状况,以便于针对少胶等状况进行补救。进一步地,胶体收容于点胶孔中,以防止误碰造成胶体脱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具有限位槽,所述点胶孔贯穿所述限位槽的槽底,所述限位槽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点胶孔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截面尺寸。
如此,通过限位槽的截面尺寸大于点胶孔的截面尺寸,以使胶体沿光轴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大致呈T字形,以增大胶体与透明导电线、第一光学元件及安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增强透明导电线、第一光学元件及安装体之间的结合地牢固性,防止胶体脱落。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点胶孔和所述限位槽的截面均为圆形,所述点胶孔的半径范围为:0.3mm~0.5mm,所述限位槽的半径范围为0.6mm~1.0mm。
如此,通过设定点胶孔与限位槽的半径差值,以限定点胶孔和限位槽内胶体的截面差,以提升胶体的稳固性。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具有凹槽,所述点胶孔贯穿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凹槽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点胶孔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截面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46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断路器控制器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建筑墙体节能保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