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66802.X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9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朱佳兵;蔡志炬;胡骐;刘俊文;陈祥斌;胡文理;蔡君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505;H01M4/525;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7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元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正极材料为内部空心的球形颗粒,其包括:
致密内层,所述致密内层形成所述内部空心;以及多孔外层;
所述三元正极材料由前驱体制备得到,所述前驱体为具有四层结构的球形颗粒,所述四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为:
内核: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直径2~3μm,由厚度8~12nm、长度200~500nm的片状一次晶粒构成;
第一中间层:具有致密结构,厚度1~2μm,由厚度80~300nm、长度500~1000nm的片状一次晶粒构成;
第二中间层: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厚度0.5~1μm,由厚度8~12nm、长度200~500nm的片状一次晶粒构成,以及;
外壳:具有致密结构,厚度0.5~1μm,由厚度80~300nm、长度500~1000nm的片状一次晶粒构成;
所述第一中间层和外壳的致密结构中掺杂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颗粒的平均直径为6~12μm,所述内部空心的平均直径占球形颗粒平均直径的1/4~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正极材料的一次晶粒呈放射状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锆的掺杂量为0.08~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体由通式NixCoyMnzZrk(OH)2表示,其中0.3<x<0.7,0.1<y<0.3,0.1<z<0.3,0.001<k<0.003。
6.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三元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有镍、钴、锰的混合金属盐溶液、络合剂、沉淀剂、氧化剂混合,使反应液富氧,控制反应pH为12.0~13.0,得到内核产物;
(2)将含有镍、钴、锰、锆的混合金属盐溶液、络合剂、沉淀剂与步骤(1)中的内核产物混合,使反应液贫氧,控制反应pH为12.0~12.2并小于步骤(1)中pH值,得到具有第一中间层的双层结构产物;
(3)将含有镍、钴、锰的混合金属盐溶液、络合剂、沉淀剂、氧化剂与步骤(2)中的双层结构产物混合,使反应液富氧,控制反应pH为9.5~10.5,得到具有第二中间层的三层结构产物;
(4)将含有镍、钴、锰、锆的混合金属盐溶液、络合剂、沉淀剂与步骤(3)中的三层结构产物混合,使反应液贫氧,控制反应pH为12.0~12.2并小于步骤(1)中pH值,得到具有四层结构的前驱体;
(5)将步骤(4)中的前驱体与锂盐进行一次烧结,得到所述三元正极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和(3)中含有镍、钴、锰的混合金属盐溶液的浓度为0.5~3mol/L。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和(4)中的含有镍、钴、锰、锆的混合金属盐溶液中锆元素的质量占金属元素总质量的0.2~0.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反应温度为25~50℃。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反应温度为55~70℃。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反应温度为25~50℃。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反应温度为55~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680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