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层建筑楼梯电梯协同应急疏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73516.6 | 申请日: | 202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59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刘轩;王新祥;马烨红;朱靖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李海波;尤健雄 |
地址: | 5105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层建筑 楼梯 电梯 协同 应急 疏散 方法 | ||
1.一种超高层建筑楼梯电梯协同应急疏散方法,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应急疏散,所述超高层建筑具有M个楼层、ms座应急楼梯和me部应急电梯,所述应急楼梯和应急电梯均能够通往第1楼层,所述楼层、应急楼梯和应急电梯的编号依次记为if、is和ie;
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A、在需要进行应急疏散时,通过传感系统采集超高层建筑的人群分布情况,也即:所述超高层建筑中每一楼层的人数;其中,第if楼层的人数记为Nif;
步骤B、依据所述超高层建筑的楼梯疏散时间模型和所述人群分布情况,分析出:最优楼梯疏散人员分配比例,该最优楼梯疏散人员分配比例即为每一楼层分配到每一座应急楼梯进行疏散的人员比例的最优值;使得:所述超高层建筑内的全部人员均通过应急楼梯完成疏散的时间,在人员按照所述最优楼梯疏散人员分配比例进行疏散的情况下为最短,记为最短楼梯疏散时间;
步骤C、依据所述超高层建筑的电梯疏散时间模型和所述人群分布情况,分析出:所述超高层建筑的优化临界楼层;使得所述优化临界楼层及以上楼层中的全部人员通过应急电梯完成疏散的时间,与所述最短楼梯疏散时间一致;
步骤D、依据所述楼梯疏散时间模型和电梯疏散时间模型,并以所述优化临界楼层为出发点,迭代计算出:所述超高层建筑的最优临界楼层;使得:所述超高层建筑内的全部人员完成疏散的时间,在人员按照楼梯电梯协同疏散模式进行疏散的情况下为最短,记为最短整体疏散时间;
其中,所述楼梯电梯协同疏散模式为:
将所述最优临界楼层及以上楼层均设置为电梯疏散楼层,控制所述应急电梯运行在所述第1楼层与其中一层电梯疏散楼层进行人员疏散,且所述应急电梯在每一层电梯疏散楼层均仅停靠一次;并且,在任意一部应急电梯停靠在任意一层电梯疏散楼层时,引导与该部应急电梯的荷载人数相当的人员进入应急电梯中进行疏散;
对于所述电梯疏散楼层中除了被引导进入应急电梯之外的剩余人员,引导该剩余人员按照所述最优楼梯疏散人员分配比例通过应急楼梯进行疏散;
对于除所述电梯疏散楼层外的其余楼层,引导该其余楼层中的全部人员按照所述最优楼梯疏散人员分配比例通过应急楼梯进行疏散;
步骤E、按照所述楼梯电梯协同疏散模式,引导所述超高层建筑内的全部人员进行疏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建筑楼梯电梯协同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电梯协同疏散模式中,所述应急电梯的运行方式还包括:在各层所述电梯疏散楼层中,控制所述应急电梯从其中的最高楼层开始向下逐层停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建筑楼梯电梯协同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电梯协同疏散模式中,还将位于所述最优临界楼层之下的若干预设楼层设置为所述电梯疏散楼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层建筑楼梯电梯协同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楼层为:所述最优临界楼层之下每间隔预定层数设置一层电梯疏散楼层,或者,所述最优临界楼层之下的避难层设置为电梯疏散楼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建筑楼梯电梯协同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电梯协同疏散模式中,通过每一楼层中的工作人员进行人工引导和/或通过安装在每一楼层中的智能疏散引导装置进行引导,实现引导人员通过应急电梯或应急楼梯进行疏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351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