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环高效环保节能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75055.6 | 申请日: | 2021-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7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何大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大辉 |
主分类号: | F24C15/34 | 分类号: | F24C15/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胡林 |
地址: | 545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环保 节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环高效环保节能罩,涉及炉灶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层,外壳层顶部和底部均开通,外壳层内壁贴合设置有隔热垫,隔热垫底部形成有环状隔热垫,环状隔热垫底面设置有聚热盘,聚热盘外端与外壳层内壁接触,聚热盘内端形成有封隔环,外壳层内部设置有内壳层,内壳层包括竖向部和水平部,竖向部与外壳层内壁平行,水平部与环状隔热垫平行,隔热垫、环状隔热垫、封隔环以及内壳层之间围设形成有隔热腔,隔热腔内部填充有聚热保温材料,内壳层中央围设形成有烟火道,封隔环中央形成有燃烧区,外壳层顶部设置有定向排烟组件。本发明具有节能高效、降低空气污染并且提高用户体验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炉灶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环高效环保节能罩。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全球所有用于餐饮、食品加工和家庭烹饪的可燃气炉灶等,均采用“敞烧裸煮”的方式进行加热,由于这些炉灶具没有聚热保温装置,所以在整个烹饪加工过程中,无法富集热量进行持续保温加热,既浪费了大量的热能,增加了费用开支,又不能让燃气充分燃烧,燃烧后的气体不能定向排放,导致污染了环境,损害了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环高效环保节能罩,节能高效,降低空气污染,并且提高用户烹饪体验。
一种双环高效环保节能罩,包括外壳层,所述外壳层顶部和底部均开通,所述外壳层内壁贴合设置有隔热垫,所述隔热垫底部向所述外壳层中央弯折并延伸形成有环状隔热垫,所述环状隔热垫底面设置有聚热盘,所述聚热盘外端与所述外壳层内壁接触,所述聚热盘内端从所述环状隔热垫内端向上延伸并形成有封隔环,所述外壳层内部设置有内壳层,所述内壳层包括相互连接的竖向部和水平部,所述竖向部呈柱状并与所述外壳层内壁平行,所述水平部呈环状并与所述环状隔热垫平行,所述水平部内端接触所述封隔环顶部,所述隔热垫、环状隔热垫、封隔环以及内壳层之间围设形成有隔热腔,所述隔热腔内部设置有聚热保温材料;其中,所述内壳层中央围设形成有烟火道,所述封隔环中央形成有燃烧区,所述外壳层顶部设置有定向排烟组件,所述定向排烟组件与所述隔热腔之间形成有通风道,所述定向排烟组件包括接通所述通风道的排烟口。在使用时,先将整个节能罩罩设在炉灶上,让炉灶上的锅脚架位于外壳层正中央,然后再在锅脚架上放入高压锅或任意适用的烹饪设备,即可开始高效节能地烹饪,其中,整个高压锅底部和侧部全部位于燃烧区和烟火道内部。
具体地,定向排烟组件还包括架设在所述外壳层顶部的烟道罩,所述烟道罩呈环状,所述烟道罩与所述隔热腔之间形成所述通风道,所述排烟口开设在所述外壳层顶部。通过烟道罩扣设在外壳层顶部,同时烟道罩是套设在高压锅外部的,从而达到密封的目的。
具体地,聚热保温材料包括保温灰和聚热保温泥。聚热保温泥用高温水泥高炉漂浮水渣等配制而成,保温灰可以采用天然植物干灰来进行制作。
具体地,隔热腔顶部设置有隔热纤维布,所述隔热纤维布将所述隔热腔顶部封闭。隔热纤维布和隔热垫均采用硅酸铝纤维布制成,隔热纤维布能够进行隔热并且防止聚热保温材料从隔热腔内漏出。
具体地,通风道内设置有贴合在所述隔热垫顶部的隔热压圈。隔热压圈能够提高整个节能罩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通风道内设置有贴合在所述隔热纤维布上的烟道垫圈。同样的,烟道垫圈将进一步提高整个节能罩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外壳层底部设置有多个罩脚,多个所述罩脚用于支撑所述外壳层。罩脚一方面提高了整个节能罩的结构可靠性,另一方面罩脚能够将整个外壳层撑起,从而让空气能够从整个节能罩底部进入炉灶中,使得火焰顺利燃烧。
具体地,相邻所述罩脚之间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接通所述燃烧区。同样的,进气口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火焰顺利燃烧;可以将部分外壳层底部向外壳层中央弯折,从而形成进气口,同时弯折后的部分也可以将聚热盘托举,从而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结构可靠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大辉,未经何大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50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