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模型试验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多因素优化配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75787.5 | 申请日: | 2021-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5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沛;韩冲;周晓平;刘少斌;何利涛;王瑞科;李超;贺翠玲;卫勇;张博;刘晶晶;李洋;焦梦;王倩;薛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E02B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江琴贤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模型 试验 蜂巢 约束 系统 抗冲性多 因素 优化 配置 方法 | ||
1.基于模型试验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多因素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蜂巢约束系统抗冲刷性能的多种影响因素;
建立蜂巢约束系统生态驳岸抗冲刷试验模型;
根据获取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刷性能影响因素,确定试验工况,根据确定的试验工况进行模拟试验;
分析各因素对蜂巢约束系统抗冲刷性的影响规律,确定具有最佳抗冲性的多因素优化配置组合;
将确定的具有最佳抗冲性的多因素优化配置组合应用于生态驳岸工程设计中;
所述的试验模型包括蓄水装置(1)、泄槽装置(2)、用于对流过泄槽装置(2)的水体回收的回水池(3)、供水装置和控制装置(40),所述泄槽装置(2)的入水端与蓄水装置(1)的出水口连通,泄槽装置(2)的出水端连接供水装置,控制装置(40)用于智能控制进入蓄水装置(1)内的水流量,使其进入泄槽装置(2)内的水流速度始终保持在所需水流速度值;
泄槽装置(2)的出水端底部还连接有用于调整泄槽装置(2)的底部纵度的第一升降结构(11);
泄槽装置(2)包括过渡段(12)、试验段(13)和尾部段(14),所述过渡段(12)、试验段(13)和尾部段(14)的底部均设置有水平面段(17)和连接在水平面段(17)一侧的可调整面段(18),所述可调整面段(18)向外延伸的一侧垂直于水平面设置有第二挡水面段(20),所述第二挡水面段(20)一侧壁上还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升降结构(24),所述第二升降结构(24)用于调整泄槽装置(2)一侧有斜坡驳岸的倾斜角度;
所述的第一升降结构(11)包括基座(28)、换向结构(29)、丝杆(30)、螺帽(31)、承载横梁(32)、传动轴(33)和转轮(34),所述基座(28)设置有两个,两个基座(28)上均固定连接有换向结构(29),传动轴(33)贯穿两个换向结构(29),传动轴(33)的一端连接转轮(34),所述两个换向结构(29)竖直方向上均连接有丝杆(30),两个丝杆(30)上均连接有螺帽(31),两个螺帽(31)之间固定连接承载横梁(32),所述泄槽装置(2)的出水端底部位于承载横梁(32)上;
所述试验段(13)底部的可调整面段(18)上开有用于放置蜂巢约束系统盘(23)的凹槽(15);
蜂巢约束系统盘(23)的高度为凹槽(15)的深度,放入蜂巢约束系统盘后盘面与过渡段(12)和尾部段(14)的槽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型试验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多因素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刷性能通过控制试验模型水流流速,观察记录试验模型的损坏程度进行判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模型试验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多因素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是:建立试验模型之前还包括:
进行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确定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模型试验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多因素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①蜂巢约束系统中草皮状态;
②蜂巢约束系统中的填料级配;
③蜂巢约束系统生态驳岸坡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模型试验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多因素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所得到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试验工况,所述的试验工况包括:
蜂巢约束系统中无草皮情况下,不同坡比、不同填料的试验工况;
蜂巢约束系统中有草皮不同月龄情况下,不同坡比、不同填料的试验工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模型试验的蜂巢约束系统抗冲性多因素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是:根据确定的不同试验工况,通过控制各工况的水流流速,进行模拟试验,分析各工况下主要影响因素对蜂巢约束系统抗冲刷性的影响规律,确定具有最佳抗冲性的多因素优化配置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578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打印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精密型复式旋转补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