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品用铝基发热包热效能提升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79161.1 | 申请日: | 202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0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江;刘崇歆;艾鑫;魏文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5/18 | 分类号: | C09K5/18;B65D81/34;B65D7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盛大文 |
地址: | 10019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品 用铝基 发热 效能 提升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食品用铝基发热包热效能提升方法及装置,该食品用铝基发热包包括:铝基发热剂、支撑材料和包装层,所述铝基发热剂和所述支撑材料的混合物设置于所述包装层的内部;所述支撑材料为水溶棉,所述包装层为无纺布。本发明提供的食品用铝基发热包能够改善发热包内部微观结构,提升材料放热效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品用铝基发热包热效能提升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铝基发热包是以铝粉、氧化钙、发热剂载体(如人造沸石、焙烧硅藻土等)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氯化钙等成分,通过无重力混合工艺混合均匀、定量称量、无纺布包装、塑料包封等工艺操作获得预包装产品。
已有铝基发热包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启动时间长,反应不彻底,传热效率差,放热量不足,主要原因是发热剂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反应产物凝固,导致发热包在使用过程中膨胀,发热包反应呈现分层现象,部分发热剂未参与反应,降低了反应速度,严重缩短了自热食品的复热时间,造成大量热能浪费,增加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自热食品便利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食品用铝基发热包热效能提升方法及装置,以改善发热包内部微观结构,提升材料放热效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食品用铝基发热包,包括:铝基发热剂、支撑材料和包装层,所述铝基发热剂和所述支撑材料的混合物设置于所述包装层的内部;所述支撑材料为水溶棉,所述包装层为无纺布。本发明中,水溶棉具有适宜的水溶温度;良好的耐酸、耐碱性能,溶于水后无色、无味,水溶液呈透明状,能够改善发热包内部微观结构,提升材料放热效能,可在较短时间内自然生物降解,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性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食品用铝基发热包,所述支撑材料为絮状水溶棉材料,优选为絮状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本发明中,水溶棉的原材料为聚乙烯醇纤维(简称PVA纤维),所使用的上述水溶棉支撑材料可更好的用于食品包装,无毒无害,其遇水溶解过程是一种物理变化,且热稳定性良好,在受热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固体和气体,反应后产物易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绿色环保。添加该PVA纤维水溶棉的食品发热包,可更好的搭配预制主食或菜肴,组成自热火锅、自热主食、自热菜肴等自热食品。产品携带方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适于各种环境和地区的消费者使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食品用铝基发热包,所述铝基发热剂与所述支撑材料的质量比为5~10:0.5~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食品用铝基发热包,所述铝基发热剂包括:325目铝粉50~60份;氧化钙30~40份;碳酸钠3~5份;氢氧化钠1~3份;人造沸石粉3~5份。
本发明中,在现有铝基发热包的基础之上,在无纺布包装内的发热剂中进一步添加水溶棉支撑材料,使发热包呈现疏松多孔特点,能够显著提升发热包反应初始阶段激活剂水分的吸入量,使加热包中心部位的发热剂与水接触,发生反应,释放热量,有利于热能释放;进一步的本发明通过改进发热剂,将其与水溶棉在一定比例下相互作用,能够增加加热包中的水分吸入量,水分作为传热介质,能够更好的将热量传递至发热包外,提升发热包的传热效率,同时能够达到减轻加热包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食品用铝基发热包热效能提升方法,包括:将所述食品用铝基发热包与激活剂进行混合的步骤;所述激活剂与铝基发热剂的质量比为3~6:1,优选为5:1;所述激活剂为水。本发明中,激活剂水分既作为反应剂又作为传热介质,其扩散系数和进入量,对加热包放热、传热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本发明增加了发热包反应初始阶段激活剂水分的吸入量,提升水分的扩散系数,目的是提升发热剂和水分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实现食品用铝基发热包热能的快速产生和高效释放,采用上述优选比例效果更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热食品盒,包括所述的食品用铝基发热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热食品盒,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91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