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热不锈钢无缝钢管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0922.5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4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谢淦;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淦 |
主分类号: | F16L9/04 | 分类号: | F16L9/04;F16L57/00;F16L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宫建华 |
地址: | 232001 安徽省淮南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不锈钢 无缝钢管 | ||
本发明涉及无缝钢管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耐热不锈钢无缝钢管,包括钢管壳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外圈均与钢管壳体内壁焊接,所述钢管壳体外侧设有L形卡板,所述L形卡板一端与钢管壳体外侧焊接,所述钢管壳体内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中心固定连接,所述钢管壳体焊接有L形卡板的一端开设有活动槽,所述钢管壳体内竖直设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一端贯穿活动槽,所述活动杆另一端设有固定套筒和第一弹簧,所述固定套筒一端与钢管壳体内壁固定连接,卡接的连接方式能够提高管道组装效率、避免物料泄露,且钢管壳体内部设置的支撑结构还能增加无缝钢管的抗挤压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缝钢管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耐热不锈钢无缝钢管。
背景技术
无缝钢管的用途非常广泛,由于在周长相等的条件下,圆面积最大,用圆形管可以输送更多的流体,且无缝钢管耐压高、韧性好、管段长而接口少,因此大量用作输送流体管道,如输送石油、天然气、煤气、水以及某些固体物料的管道等;无缝钢管与圆钢等实心钢材相比,在抗弯抗扭强度相同时,重量较轻,是一种经济截面钢材,广泛用于制造结构件和机械零件;用无缝钢管制造环形零件,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简化制造工序、节约材料和加工工时,如滚动轴承套圈、千斤顶套等,目前已广泛用无缝钢管来制造。
传统无缝钢钢管内无支撑结构,当管壁受到挤压时,由于内部支撑力不够,管壁会发生内凹,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破裂;钢管口之间大多使用焊接的方式连接,焊接口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脱落,且有一些特殊材料不锈钢(例如马氏体不锈钢)的可焊性较差,通过焊接连接会导致整体结构不牢固;一些大型输送管道口非常大,用焊接的方式连接速度慢,且耗费人工。因此,发明一种耐热不锈钢无缝钢管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热不锈钢无缝钢管。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热不锈钢无缝钢管,包括钢管壳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外圈均与钢管壳体内壁焊接,所述钢管壳体外侧设有L形卡板,所述L形卡板一端与钢管壳体外侧焊接,所述钢管壳体内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中心固定连接,所述钢管壳体焊接有L形卡板的一端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设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一端与活动槽内壁转动连接,所述钢管壳体内竖直设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一端贯穿活动槽,所述活动杆另一端设有固定套筒和第一弹簧,所述固定套筒一端与钢管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筒另一端与活动杆滑动插接,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钢管壳体内壁和活动杆点焊,所述活动杆外侧设有限位环和第一蜗杆,所述限位环内圈与活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蜗杆内圈与活动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板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支撑杆外侧设有旋转卡块、蜗轮和第二蜗杆,所述旋转卡块一端的内圈与支撑杆旋转套接,所述旋转卡块另一端与第一卡槽卡接,所述蜗轮和第二蜗杆的内圈均与支撑杆旋转套接,所述蜗轮一端与旋转卡块焊接,所述蜗轮另一端与第二蜗杆焊接,所述支撑杆外侧套接有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两脚分别与旋转卡块和第一支撑板卡接,所述蜗轮与第一蜗杆啮合;所述支撑杆外侧设有伸缩结构,所述伸缩结构与第二蜗杆啮合套接。
具体的,所述伸缩结构包括滑动筒、固定环、第三弹簧、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和支撑结构,所述滑动筒远离第二蜗杆的一端与支撑杆滑动套接,所述滑动筒另一端与第二蜗杆啮合套接,所述固定环内圈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与支撑杆套接,且第三弹簧两端分别与滑动筒和固定环点焊,两个所述第一旋转杆一端均与固定环铰接,两个所述第一旋转杆另一端均与支撑结构底部铰接,两个所述第二旋转杆两端分别与滑动筒和第一旋转杆中心位置铰接。
具体的,所述旋转卡块与第一卡槽卡接的一端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旋转卡块卡接,所述限位块底端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限位块底端和旋转卡块点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淦,未经谢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09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评价毒性效应机制的方法
- 下一篇:单晶硅棒电阻率的测量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