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路面下水管道污泥清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3422.7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2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叶涛;员涵方;吴雪健;孙昊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9/00 | 分类号: | E03F9/00;E03F7/10;B66D3/12;B66D3/18;B66C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齐晨涵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路面 下水 管道 污泥 清淤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路面下水管道污泥清淤装置,包括车架及车轮,所述车架为门型结构,还包括与车架内底部连接的井盖起吊模块和污泥清淤模块,所述井盖起吊模块包括可升降的反钩结构,所述污泥清淤模块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爪型连接部、管道通道及棱台,所述管道通道外套有模块卡死机构,所述棱台为顶部开口的空心结构且侧面开设有方便淤泥进入的槽口,所述污泥清淤模块还包括与槽口滑动连接的拓展板,所述拓展板设置有若干开槽且底部连接有旋转刀片,所述车架顶部包括控制面板、电机及污泥收集箱,所述管道穿过管道通道伸入棱台,另一端自爪型连接部穿出与污泥收集箱连接,所述爪型连接部顶部还连接有升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道污泥清淤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路面下水管道污泥清淤装置。
背景技术
近十年来国内外研制了像高压水清淤设备、软轴清淤设备等清淤装置。而在我国,由于国土面积广阔、人口密集,定期清理城市的雨水沉淀池是一个很繁重的任务。众所周知,雨水沉淀池中污泥的主要组成成分有腐烂树叶,道路灰尘等,路面的许多污染物也在污泥中富集。我国现有的处理方式主要为人工处理、吸泥泵处理以及抓斗车处理,其在处理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量资源浪费。人工清理时污泥暂时堆积在路面上,污泥沥水会造成道路污染。真空吸泥车掏取需通过高压水枪对污泥进行冲洗,利用真空对泥水混合物进行吸取,这种方式耗费大量水资源,且泥水混合物中水含量较多,会导致清淤效率低,运输成本增高。污泥挖斗车采用挖取的方式,在狭小的井口内施工操作难度大,易出现漏料的情况,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井口造成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减少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提高清淤效率,易于操作,节省人力,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下水管道清理,且可避免损坏井口的城市路面下水管道污泥清淤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城市路面下水管道污泥清淤装置,包括车架及车轮,所述车架为门型结构,还包括与车架内底部连接的井盖起吊模块和污泥清淤模块,所述井盖起吊模块包括可升降的反钩结构,所述污泥清淤模块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爪型连接部、管道通道及棱台,所述管道通道外套有模块卡死机构,所述棱台为顶部开口的空心结构且侧面开设有方便淤泥进入的槽口,所述污泥清淤模块还包括与槽口滑动连接的拓展板,所述拓展板设置有若干开槽且底部连接有旋转刀片,所述车架顶部包括控制面板、电机及污泥收集箱,所述管道穿过管道通道伸入棱台,另一端自爪型连接部穿出与污泥收集箱连接,所述电机控制污泥清淤模块工作,所述爪型连接部顶部还连接有升降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卡死机构包括套接于管道通道外的转轴固定环及以转轴固定环为圆心发散布置的卡杆结构,所述卡杆结构一端与转轴固定环通过转轴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的压敏装置。转轴固定环套于管道通道外,其具有若干用于连接卡杆结构的转轴,优选卡杆结构可转动以适应不同尺寸的下水管道清理,卡杆结构一端与转轴连接,另一端通过压敏装置接触井壁以实现污泥清淤装置的卡死,卡杆结构优选共有六组,进行污泥清淤操作前先通过电机控制卡杆结构顺时针转动,再将污泥清淤模块下放至工作位置,再控制卡杆结构逆时针转动至压敏装置接触井壁,压敏装置将卡杆结构与井壁的压力值传递至控制模块,当压力值达到规定要求后,锁定卡杆结构位置即可达到锁死污泥清淤模块的效果,下放过程自动化,仅一个工作人员即可完成,节省人力,易于操作,且可提高清淤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卡杆结构为曲柄滑块结构,所述卡杆结构包括上曲柄和下曲柄,所述上曲柄一端与上层转轴转动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套接于下曲柄的滑块,所述下曲柄一端与下层转轴转动连接,另一端连接压敏装置,所述下曲柄长于上曲柄。优选下曲柄的另一端端面为可增大摩擦力的粗糙接触面,压敏装置设置于端面内,通过控制上曲柄转动使滑块沿下曲柄滑动,从而带动下曲柄同方向转动,可实现污泥清淤模块最远点到中心点的距离变化,从而适应不同尺寸的下水管道使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且可避免损坏井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34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