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V2G使用场景下的电池健康度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6911.8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1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张芳芳;陆荣华;聂瑞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7 | 分类号: | G01R31/367;G01R31/382;G01R31/392 |
代理公司: | 武汉卓越志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胡婷婷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镇左岭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v2g 使用 场景 电池 健康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V2G使用场景下的电池健康度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在V2G使用场景下,对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工作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并根据采集的工作参数计算充电过程对应的电池充电容量,再根据得到的电池充电容量即可准确计算出相应的电池健康度;同时,通过对不同循环次数下对应的电池健康度进行检测,本发明还能够建立电池健康度随循环次数变化的关系曲线,以便观察电池的衰减趋势。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有效利用V2G使用场景下的电池充电过程,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测试流程或测试设备即可根据电池充电容量准确高效地计算电池健康度,进而根据电池的衰减趋势对V2G使用场景中的充放电策略进行优化,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健康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V2G使用场景下的电池健康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的保有量持续走高,大量电动汽车的无序充电也大幅增加了电网的负荷。V2G(车辆到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电动汽车不使用时,将动力电池的电能销售给电网系统,电池进行放电;在动力电池需要充电时,电流则由电网流向车辆,电池进行充电,从而实现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双赢。然而,在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充放电次数的增加会加快动力电池的寿命衰减。因此,准确评估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并研究V2G使用场景下电池的衰减趋势,对推动V2G应用有重要意义。
公开号为CN110281808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池温度与健康状态的V2G安全控制方法及系统,该专利通过获取电池已经经历的循环次数来确定电池的健康状态,并根据电池温度及其健康状态获取最大放电倍率,再结合各电池组之间的温差对放电倍率进行调整。然而,该专利中仅通过循环次数来确定电池健康状态的方式准确度较低,难以真实地反映电池的健康度变化情况,进而导致在V2G场景下的安全控制存在较大误差,影响了V2G的应用。因此,在V2G场景下对电池的健康度进行准确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目前,对动力电池健康状态的检测主要是通过专业电池测试设备对电池进行充放电,再收集电池的容量及阻抗等关键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实现的。然而,这种方法步骤繁琐,资源投入大,时间和人工成本高,难以进行规模化应用。并且,如何将当前的电池健康状态检测方法有效应用于V2G场景中仍有待研究。
有鉴于此,有必要基于V2G使用场景,设计一种高效低成本的电池健康度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V2G使用场景下的电池健康度检测方法。利用V2G使用场景下的电池充电过程对电池充电容量进行准确测试与计算,从而简单高效地准确获取每次循环时对应的电池健康度;并根据电池健康度与循环次数间的关系获取电池的衰减趋势,以便及时对V2G使用场景中的充放电策略进行优化,对推动V2G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V2G使用场景下的电池健康度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V2G使用场景下,对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工作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并记录所述充电过程对应的循环次数;
S2、根据步骤S1中采集的所述工作参数,计算所述充电过程对应的电池充电容量;
S3、根据步骤S2中得到的所述电池充电容量,计算所述循环次数对应的电池健康度;
S4、重复步骤S1~S3,建立所述电池健康度随所述循环次数变化的关系曲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1中,所述充电过程为电池的荷电状态从0%增加至100%的过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1中,所述工作参数包括所述充电过程中各时刻对应的电流和荷电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2中,所述电池充电容量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69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