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强度、高韧性Al-Zn-Mg-Cu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87099.0 | 申请日: | 2021-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1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谢建新;付华栋;张志豪;姜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10 | 分类号: | C22C21/10;C22C1/03;C22F1/05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强度 韧性 al zn mg cu 铝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超高强度、高韧性Al‑Zn‑Mg‑Cu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技术领域。超强高韧Al‑Zn‑Mg‑Cu铝合金成分特征在于:Zn含量为8.30wt%‑9.50wt%,Mg含量为2.00wt%‑2.50wt%,Cu含量为1.30wt%‑1.80wt%,Mn含量为0.05wt%‑0.15wt%,Cr含量为0.10wt%‑0.20wt%,Zr含量为0.10wt%‑0.20wt%,Ti含量为0.05wt%‑0.10wt%,Fe、Si等杂质元素总和0.25wt%,余量为Al。所发明合金在保持延伸率(9%)和断裂韧性(33MPa·mm1/2)与7050、7055、7136等合金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大幅度提升合金强度(700MPa)。此外,本发明Al‑Zn‑Mg‑Cu铝合金采用常规工业生产工艺制造:铸造→均匀化→热挤压→固溶处理→时效处理,且合金不含昂贵的稀土元素,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超高强度、高韧性Al-Zn-Mg-Cu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满足航空航天领域对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的需求。
背景技术
高强高韧铝合金具有比强度高、耐蚀性强、可加工性和可回收性良好等优点,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关键结构材料。7050(US3881966)、7055(US5221377A)、7136(US7214281B2)等是目前代表性的高性能航空铝合金,工业生产条件下抗拉强度可达600~650MPa、断后伸长率8~10%、断裂韧性33~35MPa·m1/2以上。随着飞机、高速铁路列车等运输工具向轻量化、超高速、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对高强高韧铝合金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能要求,例如,希望未来航空用高性能铝合金抗拉强度达到700~800MPa,而韧性、可加工性和耐蚀性等其他主要性能指标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先进7050和7055、7136铝合金相当。
目前,开发高性能航空用铝合金的主要途径为成分优化与工艺调控。通过进一步提高Zn、Mg、Cu等主元素的含量,增加晶内析出相密度,可提高铝合金的强度,但主元素总含量的增加往往导致合金的塑性、断裂韧性急剧下降,从而降低材料的综合性能(US8961715B2);添加稀土元素如Sc(CN107058827A)、Er(CN110042287A)、Sr(CN101509091),形成弥散相来钉扎晶界、亚晶界和位错,可起到弥散强化、细晶强化的效果,实现合金综合性能的提升,但稀土价格昂贵,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高强高韧铝合金结构材料;通过调控合金元素含量匹配关系有望提升合金性能,然而高强高韧铝合金的成分复杂,成分空间庞大,难以通过传统经验试错法寻找到合适的成分配比。
为此,本申请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公开报道的Al-Zn-Mg-Cu系铝合金成分-性能数据,优化了合金中Zn、Mg、Cu、Cr、Mn、Zr、Ti等元素含量,开发了一种常规工艺处理、不含稀土元素的超高强度、高韧性铝合金,合金抗拉强度700MPa,延伸率9%,断裂韧性33MPa·mm1/2,可以很好满足新一代航空用铝合金的力学性能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高强高韧铝合金的强度、塑性、韧性难以同时满足下一代航空用铝合金性能需求的问题,采用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开发了一种新型超高强、高韧性铝合金,简称超强高韧铝合金。
一种超强高韧Al-Zn-Mg-Cu铝合金,其特征在于:Zn含量为8.30wt%-9.50wt%,Mg含量为2.00wt%-2.50wt%,Cu含量为1.30wt%-1.80wt%,Mn含量为0.05wt%-0.15wt%,Cr含量为0.10wt%-0.20wt%,Zr含量为0.10wt%-0.20wt%,Ti含量为0.05wt%-0.10wt%,Fe、Si杂质元素总和0.25wt%,余量为Al。
如上所述超强高韧Al-Zn-Mg-Cu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70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钯镉金属间化合物/合金催化剂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