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可变楔形翼的导弹侧向喷流控制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00882.6 | 申请日: | 202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7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乔晨亮;李静;李依潇;胡寒栋;许和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F42B15/00 | 分类号: | F42B15/00;F42B15/01;F42B10/02;F42B10/64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耿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楔形 导弹 侧向 喷流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可变楔形翼的导弹侧向喷流控制装置及方法,包括:气流调节模块,包括:对应设置在每个喷口靠近弹头的一侧的楔形翼,楔形翼截面为扇形,楔形翼安装在弹体上开设的凹槽内,且楔形翼的弧面朝向喷口设置,楔形翼背离弧面的一端和凹槽内壁铰接;凹槽内底面设置有驱动模块;第一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喷口靠近弹尾一侧的气压值一P1;第二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喷口和楔形翼之间的气压值二P2;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气压值一P1和气压值二P2的信息,控制驱动模块调节楔形翼上端面距弹体表面的倾角θ。本装置通过设置楔形翼,并控制楔形翼调整倾角,来使导弹获得更加稳定的侧向力和力矩,进而提高导的飞行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弹飞行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可变楔形翼的导弹侧向喷流控制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进步,弹道导弹与拦截导弹的技术也不断地发展,高速、高机动、高精准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由于传统气动舵面控制系统响应时间较长,很难完成高精准打击和高机动拦截等任务。于是,侧向喷流控制技术应运而生。
侧向喷流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就是在飞行器侧面布置一系列喷口,通过装在飞行器上的侧喷发动机从喷口向周围流场喷出携带一定能量的流体形成高速喷流,从而获取侧向力和力矩,同时影响飞行器周围流场,最终达到相应控制目的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目前侧向喷流技术主要用于导弹的姿态/轨道控制系统,该技术是先进导弹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新一代高机动导弹的标志性技术。
目前先进的推进技术和制导技术,使得单纯使用传统舵面控制系统很难满足高机动、高精准、高效率控制需求,在高空状态下,由于空气密度较小,传统机械舵面的控制效率很低,而且,在超声速或高超声速飞行时,高温高压状态下气动热效应显著,使传统控制面很难正常发挥作用,与舵面控制相比,侧向喷流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响应速度快,能提供可控的侧向推力和力矩;而且,姿态角对侧向喷流控制力的影响远小于传统舵面;此外,在超声速和高超声速飞行以及高空低密度环境飞行时也能保证良好的控制律,扩展了导弹的作战空域,另外,将侧向喷流技术与传统舵面相结合,可以减小控制舵面的面积,在降低导弹整体阻力系数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弱对雷达信号的反射,便于隐身。因此,侧向喷流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非常适合高机动高效率的现代飞行器姿轨控制系统。
导弹在高空和低空低速飞行时,目前的侧向喷流控制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控制效能,但当导弹在低于40km高度高速飞行时,定义喷口靠近弹头的一侧为迎风面,喷口靠近弹尾的一侧为背风面,由于来流动压较大,喷流从喷口喷出后,迎风面受来流的影响无法充分膨胀,侧向喷流与飞行器外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复杂,高速喷流对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也变得非常复杂,喷口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喷口膨胀差异过大会使得喷流产生的侧向力和力矩稳定性较差,进而影响喷流,影响导弹飞行方向的控制效果,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带可变楔形翼的导弹侧向喷流控制装置及方法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可变楔形翼的导弹侧向喷流控制装置及方法,在于导弹在低于40km高度高速飞行时,喷口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喷流膨胀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喷流产生的侧向力和力矩稳定性,进而影响导弹飞行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可变楔形翼的导弹侧向喷流控制装置,包括:
气流调节模块,包括:
楔形翼,其截面为扇形,对应设置在每个喷口靠近弹头的一侧,所述楔形翼安装在弹体上开设的凹槽内,且楔形翼的弧面朝向喷口设置,楔形翼背离弧面的一端和凹槽内壁铰接;
驱动模块,设置在凹槽内,用于驱动楔形翼绕铰接端转动从而调节楔形翼上端面和弹体表面之间的夹角,即楔形翼倾角θ;
第一监测模块,设置在喷口靠近弹尾一侧的弹体上,用于实时监测喷口靠近弹尾一侧的气压值一P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未经西北工业大学;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08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下辅助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复合集流体及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