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市政用的设定宽度范围内车辆通过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2125.2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56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鸿;张作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笑眉 |
主分类号: | E01F13/04 | 分类号: | E01F13/04;E01F13/00;E01F11/00;F03G7/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泓呈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50 | 代理人: | 王丰 |
地址: | 325099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市政 设定 宽度 范围内 车辆 通过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限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用的设定宽度范围内车辆通过的装置,它包括固定壳、触发机构等,本发明中的限宽装置具有触发机构,且该内中设置有识别车速的运动条,快速前进的车辆使得触发机构中的运动条围绕铰接点摆动一定角度使得与运动条相连的齿条和触发机构中的齿轮啮合工作,两个限宽柱机构将会从初始状态矮胖变得瘦高,两个限宽柱机构之间距离从初始状态窄变得宽,快速前进的车辆安全通过;缓慢前进的车辆不会使得触发机构中的触发块摆动一定角度使得与触发块相连的齿条和触发机构中齿轮不啮合,触发机构将不会工作,储能机构不会工作,两个限宽柱机构将会维持初始状态矮胖,达到特定宽度范围的车辆通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限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用的设定宽度范围内车辆通过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限宽装置多采用水泥浇筑的墩子或者是塑料桶内装水,设定一定的宽度放置在路面上,当车辆经过时对过往的车辆起到限定宽度的目的;但是当驾驶员在夜晚驾驶的过程中限宽墩子上的警示条长时间日晒将会失去警示的效果,从而使得汽车极易撞在限宽墩子上,并且车速会很快的撞向路面上设置的限宽墩子,将会给驾驶员和车内乘客造成极大的身体伤害;同时即便警示条具有警示的效果,驾驶员长时间驾驶会有疲劳感或者驾驶员走神未看到前侧的限宽墩子,此时车速会很快,驾驶员又没有看准限宽柱的宽度范围,汽车将会撞向路面上设置的限宽墩子,限宽墩子将会给驾驶员和车内乘客造成极大的身体伤害,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相对限宽墩子我们更应该保护人的生命,所以设计一种市政用的设定宽度范围内车辆通过的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发明设计一种市政用的设定宽度范围内车辆通过的装置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一)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市政用的设定宽度范围内车辆通过的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限宽装置宽度设定好后,对于车辆快速或者慢速时都会起到限定宽度的目的,快速运动的车辆如果撞向限宽装置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力,从而给驾驶员和车辆内的乘客造成极大的人身伤害。
(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市政用的设定宽度范围内车辆通过的装置,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市政用的设定宽度范围内车辆通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固定壳、触发机构、限宽柱机构、储能机构、方槽、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其中固定壳上设置有多个安装触发机构的方槽,且每个方槽内均安装有触发机构;固定壳上还设置有安装储能机构的第一容纳腔和安装两个对称分布限宽柱机构的第二容纳腔,且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相通;多个方槽均位于第一容纳腔上侧,且多个方槽均与第一容纳腔相通;两个限宽柱机构均位于触发机构一侧,且储能机构位于触发机构下侧。
所述触发机构中设置有识别车速并通过铰接安装的触发块,快速前进的车辆对触发机构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使得触发机构中的触发块围绕铰接点摆动,并且该摆动角度使得与触发块相连的齿条和触发机构中齿轮啮合工作;触发机构中触发块的运动经其上设置的齿轮齿条传递,使得储能机构将车辆经过限宽柱机构一侧的触发机构的运动能量储存下来;车辆到达限宽柱机构附近,储能机构快速释放能量驱动限宽柱机构中的多个连杆组成的连杆机构工作,两个限宽柱机构将会从初始状态矮胖变得瘦高,两个限宽柱机构之间距离从初始状态窄变得宽,快速前进的车辆将安全通过;缓慢前进的车辆对触发机构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使得触发机构中的触发块围绕铰接点摆动,并且该摆动角度使得与触发块相连的齿条和触发机构中齿轮不会啮合,触发机构将不会工作,储能机构也不会工作,两个限宽柱机构将会维持初始状态矮胖,达到特定宽度范围的车辆通过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笑眉,未经余笑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21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