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堤基管涌的除险加固措施的设计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2837.4 | 申请日: | 202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25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罗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04 | 分类号: | E02B3/04;E02B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21002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堤基管涌 加固 措施 设计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堤基管涌的除险加固措施的设计及施工方法,在背水侧的堤基内部设置屏障结构,其用于抑制堤基内部集中渗漏通道的产生及扩展;其中,对于所述单层堤基,所述屏障结构设置在背水侧堤脚;对于所述双层堤基和所述多层堤基,所述屏障结构设置在所述弱透水覆盖层和其下层所述强透水层之间,所述屏障结构位于背水侧的弱透水覆盖层的薄弱部位的迎水侧;所述屏障结构的材料,保证其既具有足够的透水性,又能够有效防止强透水层的土体中的颗粒流失;通过计算确定屏障结构的材料粒径;屏障结构生态环保,成本低廉;施工方便,加固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抑制堤基管涌的除险加固措施的设计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堤防工程是我国防洪体系的重要基础,而管涌是堤防工程最常见且最主要的险情。据统计,1998年长江发生的流域性大洪水期间,中下游堤防发生险情总数73825 处,管涌占35.2%,其中较大险情1702处,管涌占51.2%;管涌抢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堤防抢险和除险加固的实践表明,管涌是我国堤防工程存在最普遍且难以治愈的心腹大患。
垂直防渗墙、减压井、堤内盖重等传统的除险加固措施虽有较好的加固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垂直防渗墙造价过高,还可能会切断堤内地下水与外界交换途径,对堤内地下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减压井容易发生淤堵,长期运行管理成本也较高;堤内盖重会造成大量耕地浪费,同时还可能涉及征地和移民等问题,实施难度巨大。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生态环保的、成本低廉、施工方便的、加固效果好的堤防除险加固措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抑制堤基管涌的除险加固措施的设计及施工方法,其通过设置合理的屏障结构,抑制堤基内部集中渗漏通道的产生及扩展,该设计及施工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抑制堤基管涌的除险加固措施的设计方法,所述堤基分为单层堤基、双层堤基和多层堤基,其中,所述单层堤基为一层强透水层;所述双层堤基,包括一层强透水层和覆盖在所述强透水层上的弱透水覆盖层;所述多层堤基,包括多层间隔设置的强透水层、设置在两层所述强透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和最上层的弱透水覆盖层,进一步的,在背水侧的堤基内部设置屏障结构,其用于抑制堤基内部集中渗漏通道的产生及扩展;其中,对于所述单层堤基,所述屏障结构设置在强透水层内,其位于背水侧堤脚处;对于所述双层堤基和所述多层堤基,所述屏障结构设置在所述弱透水覆盖层和其下层所述强透水层之间,所述屏障结构位于背水侧弱透水覆盖层的薄弱部位的迎水侧;所述屏障结构的材料,保证其既具有透水性,又能够防止所述强透水层的土体中的颗粒流失。
进一步的,所述屏障结构的材料,包括粗砂或者满足孔径要求的土工合成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屏障结构的材料选用粗砂时,粗砂颗粒级配按照反滤层准则进行设计,所述屏障结构为反滤层,所述强透水层的土体为被保护土体;当所述强透水层的土体的不均匀系数≤5-8时,所述屏障结构的材料的颗粒级配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28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