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仅靠国内站信息落地且全球无缝覆盖的混合星座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03989.6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7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威;吴涛;马宏;李贵新;焦义文;史学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185 | 分类号: | H04B7/185;H04B7/19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温子云 |
地址: | 10141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国内 信息 落地 全球 无缝 覆盖 混合 星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仅靠国内站信息落地且全球无缝覆盖的混合星座,能够利用较少卫星实现对全球的无缝覆盖,兼顾对中国周边区域的多重覆盖,并且仅依靠国内站完成星上信息落地。该混合星座包含至少4颗位于地球静止轨道上的GEO卫星和至少3颗位于地球倾斜同步轨道上的IGSO卫星;各GEO卫星相互通过星间链路连接组成环路,其中3颗GEO卫星能够始终对国内站可见,其中1颗GEO卫星定点于西经82°至西经86°之间,其对国内站不可见时利用星间链路完成信息落地到国内站;IGSO卫星之间相互通过星间链路连接组成环路,其中一颗IGSO卫星始终对国内三亚站可见;其余IGSO卫星对国内站不可见时利用星间链路完成信息落地到三亚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基信息网络领域,特别是一种仅靠国内站信息落地且全球无缝覆盖的混合星座。
背景技术
天基信息网络中信息节点的布设可以采用星座设计的方式解决。根据调研,现有大部分空间系统均采用单轨道类型星座,譬如采用GEO卫星组成星座的Thuraya、Inmarsat等系统,采用MEO卫星组成星座的O3b、GPS、GLONASS,采用LEO卫星组成星座的Iridium、Globalstar、Orbcomm等。单一轨道类型星座具有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一般采用Walker星座的形式来进行星座设计。但单一轨道类型星座具有明显的不足:
1)GEO星座对中高纬度地区平均覆盖仰角较低,衰落余量大,存在“南山效应”,两极附近有通信盲区;
2)MEO、LEO需要大量卫星组成星座才能实现区域或全球无缝覆盖,运行费用高;
3)中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较低,虽然便于用户终端的小型化,但其覆盖面积远小于GEO卫星,一般需要多颗卫星组成星座来实现较好的整体覆盖。
而混合星座采用不同轨道类型(GEO、IGSO、HEO等)的卫星组成星座,相互之间优势互补,具有比单轨道类型星座更好的性能。
此外,我国大部分通信、测控、数传站均建设在国土范围内,卫星上的信息能够直接落地到国内站,也是星座设计中的重要需求。
所以,如何克服现有单一轨道类型星座设计的不足,利用较少卫星实现对全球的无缝覆盖,兼顾对中国周边区域的多重覆盖,并且仅依靠国内站完成星上信息落地,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仅靠国内站信息落地且全球无缝覆盖的混合星座,能够利用较少卫星实现对全球的无缝覆盖,兼顾对中国周边区域的多重覆盖,并且仅依靠国内站完成星上信息落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仅靠国内站信息落地且全球无缝覆盖的混合星座,包含至少4颗位于地球静止轨道上的GEO卫星和至少3颗位于地球倾斜同步轨道上的IGSO卫星;所有卫星的最低可见仰角为5°。
所述至少4颗GEO卫星之间相互通过星间链路连接组成环路,并分为两组;GEO卫星第一组至少包含3颗GEO卫星,主要覆盖我国周边区域(以我国为中心,60°E~150°E,0°N~60°N的区域),能够始终对国内站可见;GEO卫星第二组至少包含1颗GEO卫星,称为第二GEO卫星,定点于西经82°至西经86°之间。所述第二GEO卫星在对国内站不可见时,经由GEO星间链路环路、第一组GEO卫星完成信息落地到国内站;
所述至少3颗IGSO卫星在同一轨道面内,卫星之间相互通过星间链路连接组成环路,轨道倾角均为57.9°,升交点赤经相同,平近点相差120°;所述至少3颗IGSO卫星中至少有1颗卫星轨道升交点经度为东经109.87°,称为第二IGSO卫星,始终对国内三亚站可见,其余两颗IGSO卫星对国内站不可见时利用星间链路、第二IGSO卫星完成信息落地到三亚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39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