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损耗的钽-硅复合掺杂锰锌铁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06248.3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1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江昊杰;严鹏飞;严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26 | 分类号: | C04B35/26;C04B35/622;C04B35/63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李新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损耗 复合 掺杂 铁氧体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损耗的钽‑硅复合掺杂锰锌铁氧体材料及其制备,材料包括主料和掺杂料,主料包括氧化铁、氧化锰和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锰和氧化锌的质量比为(68~71):(20~25):(6~9),掺杂料包括钽和硅。制备为:S1:将主料加入球磨机进行球磨,得到混合料A;S2:将混合料A进行预烧,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预烧料B;S3:将预烧料B和掺杂料加入球磨机进行二次球磨,后烘干得到混合料C;S4:向混合料C中加入聚乙烯醇溶液混合进行喷雾造粒,后过筛得到粉末颗粒;S5:将粉末颗粒放入模具进行压制成型,得到坯件;S6:将坯件在平衡气氛下进行烧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饱和磁通密度以及较低的高频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性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损耗的钽-硅复合掺杂锰锌铁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锰锌铁氧体作为软磁材料的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设备、家电仪器及信息化技术领域等,是目前产量最大、用量也最大的一种软磁材料,在兆赫兹级别的电子元器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子产品数字化的发展,对软磁铁氧体和元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性能高磁导率磁芯广泛应用于各类电信及信息用基本材料,如共模滤波器、饱和电感、电流互感器、漏电保护器、绝缘变压器、信号及脉冲变压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电子通讯行业需要铁氧体磁芯具有低磁芯损耗和高磁导率,以满足现在电器设备的微型化和高效率的要求,现有的磁芯材料难以满足上述要求。
专利CN104058739B公开了一种用于变压器的钽基铁氧体磁芯材料,它包括主料和添加剂,所述的主料按照摩尔比包括:57.1-64mol的Fe2O3、16.2-20mol的氧化锰、10.1-15mol的氧化锌、4-5.2mol的氧化铜、0.2-1mol的硼酸锌、1-1.3mol的氧化钡、0.01-0.02mol的稀土复合导磁粉体;添加剂按照占所述铁氧体磁芯材料的重量比计包括:30-50ppm的三聚磷酸铝、10-20ppm的四氯化钛、40-50ppm的硅微粉。该材料中除主料外,粘接剂、粉体分散剂等成分较多,其在后续烧结过程中若控制不当易出现缺陷,成品合格率难以保证。该发明中并未给出相应工艺,仅从最后磁芯的性能上看,其在100kHz时的损耗已接近400W/m3,在兆赫兹级别较难应用。
专利CN106278229A公开了一种高频高磁导率的多用途锰锌铁氧体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制成:羟基铁粉60-65、三氧化二铁10-15、氧化锰25-27、氧化锌21-23、硅烷偶联剂kh5704-5、有机硅树脂5-7、聚乙烯醇1-2、硅酸钠7-9、碳化钽0.4-0.5、陶瓷粉0.3-0.4、氧化铜0.8-0.9、水适量。该材料中以羟基铁粉作为原料,虽然饱和磁感应强度较高,但其居里温度较低(仅为170℃),且应用频率仅为120kHz,损耗较高(大于400W/m3),并未给出详细的磁导率数据,产品小型化化后高饱和磁感应强度的优势在高频下无法体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低损耗的钽-硅复合掺杂锰锌铁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低损耗的钽-硅复合掺杂锰锌铁氧体材料,包括主料和掺杂料,所述主料包括氧化铁、氧化锰和氧化锌,所述氧化铁、氧化锰和氧化锌的质量比为(68~71):(20~25):(6~9),所述掺杂料包括钽单质和硅单质。钽-硅复合掺杂锰锌铁氧体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起始磁导率(2800~3450)、较高的饱和磁通密度(0.50~0.53T)、较适宜的居里温度(220~260℃)以及较低的高频损耗(305~340kW/m3)。
所述材料中,以材料原料的总质量为100wt%计,掺杂料的总量为200~380PPM,具体地,钽的含量为100~300PPM,优选为100~200PPM,硅的含量为100~200PPM,优选为100~180P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62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