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合双向行驶的减摩抗磨受电弓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7139.3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34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沈明学;李含欣;季德惠;肖叶龙;刘新龙;熊光耀;方长洋;朱旻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20 | 分类号: | B60L5/20;B60L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王颖 |
地址: | 330013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合 双向 行驶 减摩抗磨受电弓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合双向行驶的减摩抗磨受电弓,包括与接触线缆接触连接的弓头、位于弓头下方的升降底座、设置在弓头与升降底座之间的调整机构;弓头顶端固定连接有碳条,且碳条的顶端与弓头的顶端齐平,碳条顶端与接触线缆接触连接;碳条顶端开设有若干微凹坑,微凹坑内填充有导电性固体润滑剂;调整机构固定连接在升降底座顶端,弓头固定连接在调整机构顶端。若干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微凹坑,可以提高受电弓的抗磨性能,在微凹坑内填充导电性固体润滑剂,在不影响受流质量的同时又可以降低摩擦副之间的磨损,延长受电弓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动车或机车运行的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双向行驶的减摩抗磨受电弓。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高速发展,弓网系统作为电力机车关键的受流部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速列车最高时速可达350km/h,受电弓碳条在长期的高速强电流环境下,接触副发生严重磨损(包括机械磨损和电气磨损),并恶化弓网系统的受流质量,甚至造成弓网故障,影响电力机车正常运行。此外,电力机车在高速运行时接触副摩擦引起的振动加剧,弓网间会发生离线现象,产生离线电弧,加剧接触副的电弧烧蚀。电弧烧蚀现象极其复杂,接触表面不仅会受热熔化,导致材料表面软化、甚至发生蒸发、流动和喷溅等,导致接触副表面不平滑、产生裂纹、坑洼等。严重限制了受电弓碳条的使用寿命,导致碳条需要频繁更换,经济效益低。因此,对减少弓网接触副过度磨损和电弧烧蚀对提高列车运维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双向行驶的减摩抗磨受电弓,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合双向行驶的减摩抗磨受电弓,包括与接触线缆接触连接的弓头、位于所述弓头下方的升降底座、设置在所述弓头与所述升降底座之间的调整机构;
所述弓头顶端固定连接有碳条,所述碳条顶端与所述接触线缆接触连接;所述碳条顶端开设有若干微凹坑,所述微凹坑内填充有导电性固体润滑剂;所述调整机构固定连接在所述升降底座顶端,所述弓头固定连接在所述调整机构顶端。
优选的,所述升降底座包括下H型架、气动加载升降杆、上H型架,所述上H型架的横梁和所述下H架的横梁均与所述接触线缆相垂直,所述气动加载升降杆铰接在所述下H型架的横梁顶端中部,所述气动加载升降杆末端铰接在所述上H型架的横梁底端中部;所述下H型架顶端四角分别铰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末端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末端与所述上H型架底端铰接,所述调整机构固定连接在所述上H型架顶端。
优选的,所述下H型架底端四角固定连接有绝缘子。
优选的,所述上H型架的横梁与所述下H型架的横梁均开设有若干减阻通孔,若干所述减阻通孔沿所述接触线缆的方向分布。
优选的,所述调整机构为两个,所述调整机构包括X型叉架,两个所述X型叉架对称设置在所述上H型架的横梁两端,且所述X型叉架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气囊弹簧,所述气囊弹簧的末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H型架顶端;所述弓头为两个,两个所述弓头对称设置在所述上H型架的横梁两侧,且所述弓头与所述上H型架的横梁平行设置,所述弓头与所述X型叉架顶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若干所述微凹坑顶端面的面积之和占所述碳条顶端面总面积的15%-30%。
优选的,所述微凹坑的排列形式为在所述碳条顶端交错型排列。
优选的,所述微凹坑的排列形式为在所述碳条顶端矩阵型排列。
优选的,所述微凹坑在所述碳条顶端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水滴形三者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微凹坑的宽深比为0.5-2。
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71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