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及运行方式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10339.4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7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柯志武;吴君;赵振兴;柯汉兵;林原胜;张克龙;宋苹;邱志强;王苇;李勇;李邦明;肖颀;代路;劳星胜;李少丹;马灿;杨小虎;陈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K13/02 | 分类号: | F01K13/02;F01K7/32;F01K25/10;F01D15/10;F01D17/10;F04D27/00;F04D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吕伟盼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二氧化碳 发电 控制系统 运行 方式 | ||
1.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用于调节所述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的入口温度;
稳压罐压力控制子系统,与所述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连接,以调节所述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的入口压力;
主气温度控制子系统,与所述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连接,用于调节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的主气温度;
透平机功率调节子系统,分别与所述主气温度控制子系统和所述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连接,用于调节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的主气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罐压力控制子系统包括:
储气罐和稳压罐,所述储气罐和所述稳压罐彼此连接,以形成第一循环回路;
充气泵和第一阀门,所述充气泵位于所述储气罐的下游,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稳压罐的下游;
其中,所述稳压罐与所述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包括:
沿工质流动方向依次串联的压缩机、回热器和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稳压罐连接,所述冷却器位于所述稳压罐的上游,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稳压罐的下游;
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器连接;
第三阀门,设置在所述稳压罐与所述压缩机之间;
电动机,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温度控制子系统包括:
换热器和热源,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热源彼此连接,以形成第二循环回路;
回流泵和第四阀门,所述回流泵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游,所述第四阀门位于所述热源的下游;
其中,所述换热器分别与所述回热器和所述透平机功率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回热器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游,所述透平机功率调节子系统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平机功率调节子系统包括:
透平机,分别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回热器连接,所述透平机位于所述回热器的上游,以及所述换热器的下游;
第五阀门,设置在所述透平机和所述换热器之间;
发电机,与所述透平机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防喘振子系统,所述压缩机防喘振子系统包括:
减温减压器,与所述压缩机连接,以形成第三循环回路;
第六阀门,设置在所述减温减压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并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下游。
7.一种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稳压罐压力控制子系统的压力高于第一设定值时,打开第一阀门,低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时,打开充气泵;
当所述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子系统的入口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时,加大第二阀门的开度;低于所述第二设定值时,减小所述第二阀门的开度;
当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的主气温度高于第三设定值时,减小第四阀门的开度;低于所述第三设定值时,加大所述第四阀门的开度;
当所述透平机功率调节子系统的第五阀门的开度改变时,所述透平机功率调节子系统发出第一信号,压缩机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后改变转速,以调整主气压力恒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当压缩机防喘振子系统的流量降低至压缩机最小稳定运行流量以下时,打开第六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033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