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13010.3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2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吴信浪;曲丽萍;王飞飞;马骁;高绍阳;郭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际研生物医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9789 | 分类号: | A61K8/9789;A61Q19/00;A61Q17/00;A61P17/10;A61P3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卢艳民 |
地址: | 650106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柏 甘草 植物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该植物组合物包含以下重量份的成分:黄柏提取物10~90份;甘草提取物10~90份,总重量份为100份。该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将黄柏、甘草直接复配组合成植物组合物,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痤疮相关病原菌的增殖,从而达到对痤疮的治疗和防治。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妆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痤疮俗称青春痘,好发于青年男女,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导致痤疮发病的因素较为多样,主要是由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堵塞以及细菌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为诱导痤疮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皮肤表层及皮脂腺毛囊中,都存在包括痤疮丙酸杆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大量存在,这类微生物大量增殖后,产生脂酶分解皮脂形成游离脂肪酸,进而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现代医学主要依赖一些诸如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进行痤疮的治疗,虽然有效果但都存在一些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风险。例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9,35(9):515-519上发表了张丽媛等的《我国痤疮患者皮损中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Meta分析》,经研究发现我国痤疮患者皮损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及甲硝唑耐药率高,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其中以米诺环素敏感性最高。
北方药学,2020,17(8):136-138上发表了谢顺珍等的《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壬二酸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经研究发现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壬二酸凝胶在治疗玫瑰痤疮疗效显著,但仍然具有5.77%的用药不良反应。
许多天然植物均具备良好的抑制痤疮的功效,相比化学药物更具安全性,对皮肤更加温和友好,不仅可以很好发挥功效且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均可以得到改善。例如:
黑龙江医学,2019,43(8):937-937上发表了顾艳丽的《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经研究发现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玫瑰痤疮安全而有效,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151-152上发表了陆方方的《甘草锌颗粒联合中药痤疮方治疗轻中度痤疮临床疗效观察》,经研究发现针对轻中度痤疮,应用甘草锌颗粒联合中药痤疮方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痤疮相关病原菌的增殖,从而达到对痤疮的治疗和防治,具有安全性高、明显抑制痤疮等优异特点,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的应用。
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黄柏提取物 10~90份;
甘草提取物 10~90份;
所述黄柏提取物和甘草提取物的重量份之和为100份。
上述的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其中,所述黄柏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如下:称取黄柏干药材,粉碎后加入纯水溶液中,回流提取1~4次后合并所得提取液,依次经减压浓缩和水浴蒸干得黄柏提取物;
每次提取时,所述黄柏干药材和纯水的料液比为1:6~1:20kg/L。
上述的一种黄柏甘草祛痘植物组合物,其中,所述黄柏提取物中小檗碱含量不低于9%,黄柏碱含量不低于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际研生物医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际研生物医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30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