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土壤酶活性测定的水浴装置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14721.2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42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徐侠;郭亮;朱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7/02 | 分类号: | B01L7/02;C12M1/38;C12M1/34;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王颖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土壤 活性 测定 水浴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土壤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土壤酶活性测定的水浴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壳体,壳体侧壁内开设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顶部连通有冷却进水组件,冷却通道底部连通有冷却出水组件;壳体内侧壁开设有螺旋槽,螺旋槽连通有若干螺旋管,螺旋管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外侧,螺旋槽最低端连通有壳体下管,壳体下管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外侧,每个螺旋管远离壳体的一端连通有汇流管,汇流管远离壳体的一端连通有第二冷热水循环组件,壳体下管远离壳体的一端与第二冷热水循环组件连通。本发明在一个装置内实现对待测样品的加热和冷却过程,并且可以提高加热和冷却的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土壤酶活性测定的水浴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酶催化物质转化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壤的催化反应产物量或底物剩余量表示。土壤酶是存在于土壤中各酶类的总称,是土壤的组成成分之一。土壤酶活性既包括已积累于土壤中的酶活性,也包括正在增殖的微生物向土壤释放的酶活性,它主要来源于土壤中动物、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细胞分泌物以及残体的分解物。土壤酶参与了土壤中腐殖质的合成与分解,有机化合物、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的水解与转化以及土壤中有机、无机化合物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等生物化学过程。这些过程与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释放与储存、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与发育以及土壤的结构和物理状况都密切相关,它们参与了土壤的发生和发育以及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化的全过程。
土壤酶活性测定过程中需要对经过热水浴的土壤样品进行冷水浴处理,这样可以保证实验样品测定的准确性。传统测定土壤酶活性过程中将待测瓶固定在水浴锅中,然后进行100℃高温水浴,随后转移至自来水处进行降温,这种使用自来水降温的处理方法效率极低,且需要对待测瓶进行转移,在实际试验操作中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土壤酶活性测定的水浴装置及使用方法一种应用于土壤酶活性测定的水浴装置及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在壳体内侧壁开设螺旋槽,并使水流经过螺旋槽实现冷水和热水的水循环,增加了水在壳体内的流动性,从而使加热和冷却的过程更快速,通过在壳体外连接第二冷热水循环组件实现在壳体内的加热和冷却,不用将待测瓶取出极大的方便了实验过程的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应用于土壤酶活性测定的水浴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侧壁内开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顶部连通有冷却进水组件,所述冷却通道底部连通有冷却出水组件;
所述壳体内侧壁开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连通有若干螺旋管,所述螺旋管贯穿所述壳体并延伸至所述壳体外侧,所述螺旋槽最低端连通有壳体下管,所述壳体下管贯穿所述壳体并延伸至所述壳体外侧,每个所述螺旋管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通有汇流管,所述汇流管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通有第二冷热水循环组件,所述壳体下管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热水循环组件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二冷热水循环组件包括一端与所述汇流管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另一端连通有冷水槽,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连通有热水槽;所述壳体下管连通有第三管路、第四管路和第五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第四管路伸入所述热水槽中,所述第五管路伸入所述冷水槽中,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控水组件,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第二控水组件,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三控水组件,所述第四管路上设有第四控水组件,所述第五管路上设有第五控水组件,所述热水槽底部设置电加热丝。
优选的,所述第一控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的第二电磁阀、第一水泵和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靠近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电磁阀靠近所述冷水槽,所述第一水泵位于所述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四控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的第二水泵和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二水泵靠近所述壳体下管设置,所述第五电磁阀靠近所述热水槽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47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