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区域多停车场联合定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16553.0 | 申请日: | 2021-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0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栋;丛龙泽;刘聪;徐洪峰;王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30/02 | 分类号: | G06Q30/02;G06Q50/26;G07B15/02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区域 停车场 联合 定价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交通领域中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涉及一种区域多停车场联合定价方法,具体是针对区域内以区域内停车场运营商收益最大和泊位平衡为目标的联合定价方法。基于驾驶员在信息和价格场景下的停车选择行为数据,建立融合可用泊位信息和费率因素的区域停车场选择行为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停车费率作为决策变量,建立考虑泊位利用效率和停车场收益的双目标整数规划模型,利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求解最佳费率,最终实现区域内停车场泊位利用效率和停车场运营商的收益的共赢,促进城市停车行业健康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领域中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涉及一种关于停车场收费的联合定价模型,具体是针对区域内以区域内停车场运营商收益最大和泊位平衡为目标的联合定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激增,作为静态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车停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的城市停车收费体系不够合理,传统定价方式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停车产业发展。我国实行的是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定价相结合机制。过去,政府在停车收费政策上占据主导地位:经营性停车场的收费主要由政府制定或者指导,少部分由市场决定。物价部门设置的停车价格偏低,使得停车经营者的经济效益较低,此外,私家车出行的成本偏低,对道路交通承载能力产生很大压力,使得停车收费政策无法发挥交通需求调控作用。近年来,政府简政放权,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停车设施建设,提高停车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停车产业优化升级。这也使企业在平衡停车资源和提高经济收益方面都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本发明提出联合定价模式,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停车收费体系,引导出行者停车决策,缓解停车压力。
资源共享和容量共享是许多行业的常见合作方式。传统上被视为纯粹竞争对手的同一行业内的横向公司经常将其资源(部分)集中起来,通过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以集体方式运营,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水平合作(竞争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更好匹配供给和需求,从而提升经济效率。例如,航空业的三大联盟的公司(即Star、Sky Team和Oneworld)通过共享其销售平台和航班代码等进行合作,酒店会在客房爆满时把客户推荐给周边同行,而同一区域的零售商会从同一家厂商共同订货来节约总订货成本和库存成本,以降低不确定性的成本。这种合作是企业间运营层面的部分合作,不改变产权结构,所以不涉及反垄断等问题。类比地,在停车行业所属于不同经营者的停车场可以联合管理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收益以及降低风险。一个区域内的停车场可以通过发放多个停车场共同使用的停车优惠券的形式,来保证所属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例如,当驾驶员去市中心的一个停车场发现没有泊位,该停车场可以通过电子码形式向该驾驶员推荐邻近仍有泊位的停车场。在这种横向合作中,利润的再分配问题将不在本发明中讨论,本发明确定的停车费率是停车场面向驾驶员的对外价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当前市场停车定价形式单一,泊位选择不均,收益尚有提升空间等问题,提出了联合定价模型。联合定价是指,停车场管理者拥有该地区多家停车场的经营权,但未拥有所有的停车场经营权,其经营的多家停车场总经济收益最大为其目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区域多停车场联合定价方法,
本发明构建的最优停车费率是通过求解双层规划模型得到,其中,下层模型是驾驶员停车选择行为模型,上层模型是多目标规划。在下层驾驶员停车选择行为模型中,驾驶员在进行停车选择时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经济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凭此构建效用函数最大化模型。在上层模型中,将多目标分割,即分别构建两个单目标上层函数,在不考虑另一目标的情况下单独分析最优停车费率。两个目标分别是考虑多种合作以及竞争模式下若干个停车场的总经济收益最大,以及区域内停车场泊位占有率尽可能均衡。
为了合理界定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几点假设:
1)研究区域主要为城市中心区的需求旺盛的盈利性停车场。
2)停车时间小于等于24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65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