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材-减材-超声微锻造-五轴联动复合制造装备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19446.3 | 申请日: | 2021-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0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宇;孟凡宁;吴斌;万省作;张富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12/00 | 分类号: | B22F12/00;B22F10/28;B22F10/85;B22F10/64;B22F10/66;B21J5/00;B23P23/06;B33Y10/00;B33Y30/00;B33Y40/20;B33Y50/0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徐华燊;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材 超声 锻造 联动 复合 制造 装备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材‑减材‑超声微锻造‑五轴联动复合制造装备,包括激光粉末3D打印增材装置、超声微锻造处理装置、五轴联动数控减材装置以及温度监测装置。本发明的复合制造装备可以在一次定位的条件下,通过增材装置和五轴联动减材装置的复合制造,最大程度地完成对复杂零件的一次成型和精密减材加工,并通过超声微锻造的辅助功能改善零件内部组织性能和力学性能,同时对加工过程中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温度变化及时调整加工工艺,从而保障材料各项性能的均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增材-减材-超声微锻造-五轴联动复合制造装备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是一种集设计、智能控制、增材制造和减材制造于一体的新型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武器、人体仿生骨骼等复杂零部件。
与传统增材制造技术相比,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在增材制造的过程中引入车削、铣削、磨削等传统切削工艺,实现对复杂零件进行增-减-增-减交替加工,从而对诸如封闭腔体内表面或者加工干涉的零件进行精密加工。此外,使用增减材制造技术加工的零部件,其增材制造和减材制造是在一次装夹定位下完成的,简化加工过程中的工序工步,有效提高了加工效率;一次装夹,位置误差减小,有利于提高表面加工精度和加工形位精度。
虽然,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对加工效率和减材加工质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对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成型时容易出现内部组织松散、空洞、裂纹等缺陷,以及零件内部残余应力过大等问题没有任何改善。
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制造装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的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成型时容易出现内部组织松散、空洞、裂纹等缺陷,以及零件内部残余应力过大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增材-减材-超声微锻造-五轴联动复合制造装备及其方法。本发明主要将增材装置、减材装置、超声微锻造处理装置集成在一台数控机床上,在一次装夹定位下完成加工制造。
在增材制造的过程中,根据材料需求进行超声微锻造,通过超声微锻造功能改善熔覆层组织的不均匀性,拉伸细化了熔覆层组织中的晶粒,减少了熔覆层组织中的孔洞、裂纹等缺陷,使内部组织更加致密,减少零件内部存在的残余拉应力,提高被加工零件的硬度、强度等力学性能以及抗腐蚀性能;同时通过五轴联动数控切削工艺,对已经被打印锻造的零件进行精加工修整,以保证最终成型的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同时,在机床内部安装温度检测装置,可以对加工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增材-减材-超声微锻造-五轴联动复合制造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床主体,至少具有工作台加工区、增材制造区、减材制造区和超声微锻造处理区;所述机床主体包括与数控系统连接的床身和主轴,所述主轴沿所述床身的X轴左右移动,沿Y轴前后移动,沿Z轴上下移动;
所述工作台加工区设置在所述床身中部的容纳区Ⅰ内,包括摆动工作台和旋转工作台;
激光粉末3D打印增材装置,设置在所述增材制造区,用于对待制造工件的增材制造,包括设置在主轴立柱下端的激光头和粉末喷头,设置在所述床身一侧容纳区Ⅱ内的激光头库、送粉装置和激光器,其中,所述送粉装置通过送粉管道与粉末喷头相连,所述激光器通过光纤与所述激光头相连;
超声微锻造处理装置,设置在所述超声微锻造处理区,与数控系统连接沿Z轴升降,用于对增材后的工件进行激光加热均匀微锻造,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轴立柱上的超声波发生器、换能器、变幅杆以及微锻造工具头;
减材装置,设置在所述减材制造区,用于对微锻造处理后的工件减材制造,包括设置在所述床身另一侧容纳区Ⅲ内的刀库和刀具夹持装置,所述数控系统控制所述刀具夹持装置取/放刀具到所述主轴立柱下端安装/拆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94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