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域名解析架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22490.X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6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尼;吴云峰;薛继东;侯开茂;李末军;韩庆敏;魏利卓;柴处处;许彦彬;彭思瑀;马瑞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余菲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处理 方法 域名解析 架构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域名解析架构,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联盟站点,方法包括接收来自TCP/IP网络的标识解析请求,并将标识解析请求转换为适用于NDN网络的数据请求,数据请求中包含有标识解析请求中的标识信息;基于标识信息判断本地是否能对数据请求进行解析;在确定本地无法对数据请求进行解析时,将数据请求发送至能解析标识信息的其他联盟站点,每个联盟站点负责解析的标识类型不同。通过将来自TCP/IP网络的标识解析请求,转换为适用于NDN网络的数据请求,从而将各标识体系的标识空间统一映射到NDN网络下的标识空间,使得可以直接支持应用程序对数据获取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多标识解析服务。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域名解析架构。
背景技术
在工业互联网等新型网络应用场景中,数据成为业务应用的中心,单一标识空间难以满足各行各业数据的多样性,多标识体系并存及互操作性成为新型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的核心需求。目前的域名解析大都采用基于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互联网体系结构上以主机为中心的通信模型,主机作为运行应用程序的物理或虚拟设备,需要通过IP地址配置,转发配置,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服务器设置和其他参数或协议配置后才能通信,难以“直接”支持应用程序对数据获取的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域名解析架构,以改善当前TCP/IP互联网体系结构,难以直接支持应用程序对数据获取的需求,难以适应多标识体系并存的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联盟站点,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来自TCP/IP网络的标识解析请求,并将所述标识解析请求转换为适用于NDN网络的数据请求,所述数据请求中包含有所述标识解析请求中的标识信息;基于所述标识信息判断本地是否能对所述数据请求进行解析;在确定本地无法对所述数据请求进行解析时,将所述数据请求发送至能解析所述标识信息的其他联盟站点,其中,每个联盟站点负责解析的标识类型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来自TCP/IP网络的标识解析请求,转换为适用于NDN网络的数据请求,然后基于标识信息判断本地是否能对数据请求进行解析,在确定本地无法对所述数据请求进行解析时,将数据请求发送至能解析该标识信息的其他联盟站点。该方案,将各标识体系的标识空间统一映射到NDN网络下的标识空间,使得可以直接支持应用程序对数据获取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多标识解析服务。
结合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确定本地能对所述数据请求进行解析时,调用本地接入的域名服务器对所述数据请求进行解析。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本地能对数据请求进行解析时,调用本地接入的域名服务器对数据请求进行解析,以保证解析的及时性。
结合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联盟站点包括:标识交换点、根接入点和顶级接入点,调用本地接入的域名服务器对所述数据请求进行解析,包括:所述标识交换点在确定所述标识信息为根标识时,将所述数据请求发送至所述根接入点,以便调用所述根接入点接入的域名服务器对所述数据请求进行解析;所述标识交换点在确定所述标识信息为顶级标识时,将所述数据请求发送至所述顶级接入点,以便调用所述顶级接入点接入的域名服务器对所述数据请求进行解析。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联盟站点包括根接入点和顶级接入点时,在确定标识信息为根标识时,调用根接入点接入的域名服务器对数据请求进行解析,在确定标识信息为顶级标识时,调用顶级接入点接入的域名服务器对数据请求进行解析,以便于正确对该数据请求进行解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24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