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备供电系统、供电方法和笔记本电脑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23445.6 | 申请日: | 2021-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5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窦锦柱;耿士华;贾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超越申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6F1/3212;G06F1/3287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李世喆;姜鹏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国家民用***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供电系统 供电 方法 笔记本电脑 | ||
本发明提供了设备供电系统、供电方法和笔记本电脑,包括:电池管理模块在外部的笔记本电脑本体停止传输电信号时控制电池输出电信号;EC在检测到来自笔记本电脑本体用于控制EC停止运行的停运信号且笔记本电脑本体停止传输电信号时,与EC供电开关断开连接;在获取到来自笔记本电脑的电信号时,与EC供电开关建立连接;EC电源管理模块在EC与EC供电开关相连接时,将来自电池的电信号通过EC供电开关向EC供电。本方案够提高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设备供电系统、供电方法和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又称为“便携式电脑,手提电脑、掌上电脑或膝上型电脑”,其特点是机身小巧。笔记本电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目前,随着笔记本电脑应用的普及,笔记本电脑供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变的越来越突出,而笔记本电脑的电池能否正常工作是笔记本电脑便携特性的重要方面,因此,保证电池的正常工作成为首要的目标。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个人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习惯问题,很容易出现电池过放的现象,从而影响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设备供电系统、供电方法和笔记本电脑,能够提高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设备供电系统,包括:电池管理模块、电池、嵌入式控制器EC电源管理模块、EC供电开关和EC;其中,
所述电池管理模块、所述电池、所述EC电源管理模块、所述EC供电开关和所述EC依次连接;
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用于在外部的笔记本电脑本体停止传输电信号时,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信号;
所述EC,用于在检测到来自所述笔记本电脑本体用于控制所述EC停止运行的停运信号且所述笔记本电脑本体停止传输电信号时,与所述EC供电开关断开连接;在获取到来自所述笔记本电脑的电信号时,与所述EC供电开关建立连接;
所述EC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在所述EC与所述EC供电开关相连接时,将来自所述电池的电信号通过所述EC供电开关向所述EC供电。
优选地,所述EC供电开关,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MOS管的D极与所述EC的供电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S极与所述EC电源管理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G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D极相连接;
所述第二MOS管的G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S极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EC的控制引脚相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S极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D极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EC供电开关进一步包括:第三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S极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G极相连接。
优选地,供电系统进一步包括:供电保护模块、电池触发模块和电池供电开关;
所述供电保护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笔记本电脑本体相连接,所述供电保护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触发模块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电池触发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相连接;
所述电池供电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池供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EC电源管理模块相连接;
所述供电保护模块,用于在所述笔记本电脑本体传输电信号且所述电池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将该电信号转换稳定的第一目标电信号,并通过所述电池触发模块和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将所述第一目标电信号传输给所述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超越申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超越申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34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次性饭盒
- 下一篇:一种空气质量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