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0967.9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8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邹锦林;傅沪鸣;费青;黄安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F5/00 | 分类号: | B65F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杨东明;高晓莉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疏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其包括:导通单元,包括导通件和驱动件,驱动件用于驱动导通件在料坑的沥水管内往复运动,以导通沥水管;固液分离单元,包括收集管、分离容器、第一输送件和第二输送件,收集管连通在沥水管和分离容器之间,分离容器用于将沥水分离成沥液和固渣;第一输送件连接于分离容器,用于将沥液输送出分离容器;第二输送件连接于分离容器,用于将固渣输送出分离容器。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集成有导通单元和固液分离单元,导通单元能够较为可靠地将料坑内的沥水管导通,分离容器将沥水分离成沥液和固渣,沥液经第一输送件排出分离容器后,便可对沥液进行后续处理。因此,能够较为可靠地将沥水排出,安全隐患也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废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步推进,分类餐饮、厨余等有机固废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为解决前端收集快速倒料与末端处理能力的匹配,大型垃圾处理厂往往在前端设置混凝土结构料坑,用于存储物料从而降低高峰期垃圾卸料的压力。然而,随着垃圾分类的开展,大量易腐垃圾进入料坑后,由于这些易腐垃圾属于油脂含量高、高盐分、极易水解酸化的有机物料,在其进入料坑后就产生了大量渗滤液(沥水)。垃圾坑内的垃圾需通过抓斗送至后端处理设施,由于抓斗之间存在缝隙,沥水无法通过抓斗提升至后端,其传统导排往往通过侧墙开洞或格栅等被动导排设施,但由于分类后的厨余垃圾粘度大,沥水往往呈现浆液状态,被动导排孔洞极易堵塞,导致沥水排水不畅,进而导致料坑沥水无法排出问题。此外,沥水在料坑存储时间过程,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甚至产生甲烷等易爆气体,对垃圾处理厂的生产运行带来极大难题和安全隐患。由于料坑被动排水不畅,经常堵塞,目前垃圾处理厂基本采用人工下至料坑底部,通过手动疏通的方式进行操作,其地下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给运行人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垃圾分类的开展,易腐垃圾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急需发明一种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其包括:
导通单元,包括导通件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导通件在料坑的沥水管内往复运动,以导通所述沥水管;
固液分离单元,包括收集管、分离容器、第一输送件和第二输送件,所述收集管连通在所述沥水管和所述分离容器之间,所述分离容器用于将沥水分离成沥液和固渣;所述第一输送件连接于所述分离容器,用于将所述沥液输送出所述分离容器;所述第二输送件连接于所述分离容器,用于将所述固渣输送出所述分离容器;
所述第一输送件被配置为:当所述分离容器中的所述沥水达到预设最高水位时,所述第一输送件处于激活状态;当所述分离容器中的所述沥水达到预设最低水位时,所述第一输送件处于非激活状态。
在本方案中,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集成有导通单元和固液分离单元,其中,导通单元能够较为可靠地将料坑内的沥水管导通,从而能够较为可靠地将沥水通过收集管进入分离容器,分离容器将沥水分离成沥液和固渣,沥液经第一输送件排出分离容器后,便可对沥液进行后续处理。因此,采用该料坑自动疏水导排装置能够有效解决厨余垃圾料坑等储料设置沥水被动导排而产生的淤塞问题,能够较为可靠地将沥水排出。另外,其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作业,减少了作业人员数量与人员疏通沥水管的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即排出效率较高,且安全隐患也较低。
另外,沥水达到预设最高水位时,第一输送件被激活,沥水达到预设最低水位时,第一输送件切换至非激活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沥液排出,其中,在沥水的水位达到预设最低水位,能够防止第一输送件空转,有利于节省能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09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案例推理的双重纺纱工艺推荐系统
- 下一篇:屏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