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促进颗粒物团聚的聚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4365.0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3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潘祖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利康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1/02 | 分类号: | B01D51/02;B01D51/10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陈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促进 颗粒 团聚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促进颗粒物团聚的聚并装置,包括壳体和若干设于壳体内的聚并通道,聚并通道的内壁还设有若干扰流钝体叶片,扰流钝体叶片m*n矩阵式间隔排列并固定连接于聚并通道的内壁,m≥2,n≥2;扰流钝体叶片朝向聚并通道的出口倾斜。通过在聚并通道内设置扰流钝体叶片,粉尘气流经过扰流钝体叶片时会在扰流钝体叶片的背风面形成回流,在相邻的两个扰流钝体叶片相互间隔以形成缝隙,用于在扰流钝体叶片间产生向前的气流,以产生团聚并防止粉尘堆积;回流和向前气流相互作用,以形成流动复合聚并,粉尘会因此碰撞、吸附、粘结并长大,直至粉尘颗粒流出聚并通道;小颗粒物粒径变大,PM2.5以下的颗粒物会减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颗粒物团聚的聚并装置。
背景技术
燃煤烟气颗粒物污染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燃煤烟气中小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简称PM2.5)难以被传统除尘设备脱除且易被人体吸收,易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除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外,微小颗粒物也是造成大气能见度低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布袋除尘器进行去除空气中的小颗粒物,单层的布袋不足以有效拦截PM2.5,通过增加布袋层数可以有效地拦截PM2.5,但同时也增加了除尘器烟道的阻力,导致布袋除尘器的工作效率降低且成本相对较高;另外布袋除尘器还需定期清灰,对于多层布袋,清灰操作尤为不方便;在布袋除尘器长久的喷吹作用下,布袋还容易破损,导致布袋除尘器的除尘能力会减弱,致使布袋除尘器无法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在当前追求燃煤烟气超低甚至超净排放的要求下,亟需一种高效低成本的除尘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促进颗粒物团聚的聚并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颗粒物团聚的聚并装置,包括壳体(10)和若干设于所述壳体(10)内且相互平行的聚并通道(40),所述聚并通道(40)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聚并通道(40)的内壁还设有若干扰流钝体叶片(41);
所述扰流钝体叶片(41)m*n矩阵式间隔排列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聚并通道(40)的内壁,m≥2,n≥2;所述扰流钝体叶片(41)朝向所述聚并通道(40)的出口倾斜。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壳体(10)内还设有若干导流通道(30)和若干第一导流钝体(31);
所述导流通道(30)的出口与所述聚并通道(40)的入口连接;
所述第一导流钝体(31)的底端与所述导流通道(30)的下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导流钝体(31)的顶端与所述导流通道(3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钝体(31)的顶端为流线形曲面。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壳体(10)内还设有若干整流稳流通道(50)和若干无缝钝体(51);
所述整流稳流通道(50)的入口与所述聚并通道(40)的出口连接;
所述无缝钝体(51)的底端与所述整流稳流通道(50)的下内壁连接,所述无缝钝体(51)的顶端与所述整流稳流通道(5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无缝钝体(51)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气孔(53),所述第一通气孔(53)的入口朝向所述整流稳流通道(50)的入口,所述第一通气孔(53)的出口朝向所述整流稳流通道(50)的出口。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整流稳流通道(50)内还设有若干第二导流钝体(5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利康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利康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43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继电器的供电电路
- 下一篇:转矩限制装置、扭矩传递装置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