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瓦斯抽采量确定水力冲孔围岩塑性区范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4507.3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5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峰;张凯;曹锋;袁国涛;韩旭;王高尚;朱让河;李波;陈萌;郭晓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许昌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7/00 | 分类号: | E21F7/00;E21B47/00;E21B4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张联群 |
地址: | 461694***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瓦斯 抽采量 确定 水力 冲孔 围岩 塑性 范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瓦斯抽采量确定水力冲孔塑性区范围的方法,包括:1)确定煤层巷道掘进影响区域下的瓦斯抽采钻孔;2)对抽采钻孔进行水力辅助扩孔;3)通过测量装置获取钻孔整个抽采生命周期的钻孔流量以及瓦斯浓度;4)通过计算获得钻孔在水力冲孔下的塑性区范围;5)根据计算的塑性区范围指导水力冲孔下的煤巷支护设计。通过对单个钻孔在瓦斯抽采期间的数据监测,间接计算出水力冲孔的塑性范围,记录整个抽采生命周期的钻孔瓦斯流量以及瓦斯浓度,通过计算单孔瓦斯抽采总量值间接测量出水力冲孔下的塑性范围,不涉及数值模拟与室内实验等繁琐的步骤,且结果对后期煤巷支护设计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其测量方法简单,现场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瓦斯抽采以及巷道支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瓦斯抽采量确定水力冲孔塑性区范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低渗透性煤层矿井多采用穿层水力化措施进行瓦斯防治,其中,水力冲孔技术对于低渗透煤层瓦斯治理效果尤为突出。水力冲孔技术采用高压水射流破碎煤体,待煤体冲出后形成煤腔,引起孔道周边煤体应力减少,卸压增透,从而提高瓦斯抽采量,消除煤巷掘进期间的瓦斯突出问题,保证巷道安全快速掘进的目的。
一般来说,抽采钻孔经水力扩孔后,周围煤体发生一定范围内的塑性破坏,如果煤巷掘进需经过该区域时,那么在巷道支护设计上需要着重分析水力冲孔后的塑性区范围对支护参数的影响,如采用锚网支护时锚杆、锚索长度的选取。目前确定塑性区范围的现场测试方法有地质雷达方法、钻孔窥视方法、随钻测试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多是以巷道开挖为研究对象,很难直接对煤层中的水力冲孔的塑性区进行测量。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瓦斯抽采量确定水力冲孔塑性区范围的方法,在瓦斯抽采过程中,对瓦斯抽采钻孔进行流量以及瓦斯浓度的监测,得到抽采时间内的瓦斯抽采量,进而求出水力冲孔的塑性区范围,从而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瓦斯抽采量确定水力冲孔塑性区范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确定煤层巷道掘进影响区域下的瓦斯抽采钻孔以及煤层的原始瓦斯浓度;
步骤B、对抽采钻孔进行水力辅助扩孔,增大瓦斯抽采量;
步骤C、通过瓦斯抽采综合测定仪获取钻孔整个抽采时间内的瓦斯抽采量;
步骤D、通过计算获得钻孔在水力冲孔下的塑性区范围;
步骤E、根据计算的塑性区范围指导水力冲孔下的煤巷支护设计。
所述确定煤层巷道掘进影响区域下的瓦斯抽采钻孔以及煤层的原始瓦斯浓度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工作面的煤巷掘进平面图,明确煤巷掘进的规划区域内哪些抽采钻孔需要进行水力扩孔,并通过对煤层预先打孔安装压力计测定煤层的原始瓦斯浓度。
所述对抽采钻孔进行水力辅助扩孔的过程如下:
对确定的瓦斯抽采钻孔进行水力冲孔造穴,以增加瓦斯抽采效果,完成冲孔并清理冲孔出煤,用煤体测量箱估算冲孔出煤的量m,通过下式求出冲孔后的煤腔半径r1:
式中:ρ为煤体视密度,r0为水力冲孔前钻孔半径,l为水力冲孔的见煤长度。
所述通过瓦斯抽采综合测定仪获取钻孔整个抽采时间内的瓦斯抽采量的过程如下:
在水力冲孔后的钻孔内插入抽采管并进行密封,在抽采管的外露一端安装瓦斯抽采综合测定仪,定期测量钻孔内的瓦斯纯量,做好数据记录,最终绘制钻孔瓦斯纯量随抽采时间的关系曲线。
所述通过计算获得钻孔在水力冲孔下的塑性区范围如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许昌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未经河南省许昌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45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