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驼峰场推峰速度自动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5072.4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8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唐汇东;栾德杰;郑小平;任宛星;陈尚彬;韩波;张弘志;冯军;杨华昌;李继东;王浩然;赵阳;尚麟宇;尹德胜;李铁;曹子昱;刘靖远;曹天睿;李堃;刘远达;徐鹏;赵小军;马金鑫;王新勇;牟杰;张为;刘明源;张少磊;李燕;盛玉;申江辉;苑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3/00 | 分类号: | B61L3/00;B61L2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韩珂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驼峰 场推峰 速度 自动 计算方法 | ||
1.一种铁路驼峰场推峰速度自动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上峰过程中,依据推峰机车的机车速度、走行位移、机车工况、以及采集得到的轨道电路状态,跟踪待解车列前端点的位置,并根据待解车列前端点的位置与驼峰高柱信号机的距离计算第一推峰速度;其中,推峰机车将待解车列从到达场股道推出,直到待解车列前端点抵达峰顶,这一个过程为上峰过程,之后为解体过程;
解体过程是根据作业单将待解车列解体为多个由若干车辆组成的车组,作业单中的一个作业项称为一钩,将当前执行的作业项称为当前钩,当前钩对应的车组完成摘钩作业后变为溜放车组,并将下一钩作为当前钩;根据当前钩的车组大小,以及下一钩的车组大小,检索预先制定的解体过程推峰速度计算经验表,得到初始的第二推峰速度;遍历各个溜放车组,计算各个溜放车组对当前钩对应车组推峰速度的影响,从而对初始的第二推峰速度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第二推峰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路驼峰场推峰速度自动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推峰机车上设有车载主机、车载数传电台、应答器天线、机车速度传感器、机车工况采集电路;地面设有应答器、地面主机、地面数传电台、到达场状态获取接口、以及驼峰场状态获取接口;其中:
推峰机车上机车速度传感器与机车工况采集电路各自用于获取机车速度与机车工况,机车速度按时间积分得到走行位移;应答器天线用于根据地面的应答器确定推峰机车所处的股道号;车载主机将机车速度及机车工况通过车载数传电台向地面数传电台传输,以及根据车载数传电台接收到的来自地面数传电台发送的包含推峰进路广播消息后与推峰机车所处的股道号相比较,如果股道号一致,则通过车载数传电台向地面数传电台发送注册信息;在推峰的整个过程中车载主机时刻向地面主机报告机车速度、走行位移和机车工况;
地面主机通过到达场状态获取接口从到达场联锁系统采集到达场状态,依据其中的道岔、轨道电路及信号灯状态确定出此时的到达场推峰股道号,向外广播包含到达场股道号与对应驼峰序号的推峰进路消息,接收到车载数传电台发送的注册信息后,建立推峰机车与相应序号的驼峰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根据车载数传电台传输的机车速度及机车工况,并结合从驼峰场状态获取接口获取到的作业单,计算推峰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路驼峰场推峰速度自动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设置上峰过程第一推峰速度计算表,根据待解车列前端点的位置与驼峰高柱信号机的距离查询所述第一推峰速度计算表,确定第一推峰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铁路驼峰场推峰速度自动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溜放车组对当前钩推峰速度的影响,从而对初始的第二推峰速度进行修正包括:遍历各个溜放车组,分别计算每一溜放车组与当前钩对应车组的分歧道岔位置,并基于溜放车组位置跟踪,确定溜放车组尾端是否已越过分歧道岔警冲标;如果还未越过,则计算溜放车组对当前钩对应车组推峰速度的影响,从而对初始的第二推峰速度进行修正,方式如下:
如果溜放车组曾途停,则降级第二推峰速度v;
如果按照溜放车组的长度推算,在溜放车组前端点进入股道之后,尾端仍将在分歧道岔警冲标外方,则暂停推峰,设置第二推峰速度v=0km/h;
如果溜放车组为当前钩的隔钩车,则降级第二推峰速度v;
如果溜放车组是二部位减速器出口速度低于设定下限的车组,则降级第二推峰速度v;
其中,所述降级第二推峰速度v是指将当前钩对应的车组大小减小一级,再次根据推峰速度计算经验表得到相应的第二推峰速度,如果当前钩的车组大小为最小级别,则不作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507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