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器及空气处理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6018.1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3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汪智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F28D9/02;F28F3/00;F24F13/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浦易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空气 处理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空气处理设备。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包括多个芯片和多个膜,芯片和膜交替层叠形成气流通路,其中多个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从而在其间形成气流通路,气流通路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端口部,端口部中的一个为入口部,另一个为出口部,气流沿气流方向从入口部流至出口部,其中,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的叠置方向上,端口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最外侧的高度大于气流通路在入口部和出口部之间的其他位置的高度。采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气流进入热交换器时的阻力减小,气流的流动将更顺畅,这样热交换器内部的流速将会提升,从而增加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和调节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气处理设备中使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气处理设备通常包含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结构成允许室内排风和新风分别呈交叉方式流经热交换器,当两股气流交叉流过时,呈现出热传递的现象,从而引起全热交换过程。常见的热交换器使用六棱形结构的芯体,芯体由芯片和膜交替叠置,并且具有两组端口部,其中的一组端口部通常用于流过室内排风,而另一组端口部用于流过新风,两股气流会在热交换器内隔着膜实现热交换。
每个芯片由树脂材料一体模制而成,膜可采用纸膜或塑料膜。然而,现有的热交换器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现有的热交换器的压损较大,进风量很难得以有效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也因此受到限制。
此外,发明人还发现,现有的热交换器中的膜在气流的作用下,在相邻的两个分隔肋之间会发生或凹或凸的变形,这进一步增加了风阻,降低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而且膜长期发生变形还会导致膜的破损,进而影响热交换器的寿命。
因此,仍需要对现有的热交换器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多个芯片和多个膜,多个膜分别附连到芯片之一的一侧面上,芯片和膜交替层叠形成气流通路,多个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相互叠置,从而在其间形成气流通路,气流通路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端口部,端口部中的一个为入口部,另一个为出口部,气流沿气流方向从入口部流至出口部,其中,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分别具有叠置形成所述端口部的端口侧边部。在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的叠置方向上,且端口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最外侧的层片距大于气流通路在入口部和出口部之间的其他位置的层片距,和/或第二芯片的端口侧边部设有端口部分隔肋,第一芯片的端口侧边部具有与所述端口部分隔肋抵接的表面,端口部分隔肋的宽度小于作为所述入口部的端口部的端口侧边部和作为所述出口部的端口部的端口侧边部之间延伸的主分隔肋的宽度。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扩大芯片的端口部处的层片距或者缩窄端口部分隔肋的宽度,可以增大端口部的面积,有利于减小压损、提高流经端口部的风量,进而有利于提升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分别具有叠置形成端口部的端口侧边部,第一芯片的端口侧边部在平行于气流方向的横截面中朝着最外侧渐缩。
采用上述热交换器,气流的端口部朝着最外侧形成扩口形状,气流进入或流出热交换器时的阻力减小,气流的流动将更顺畅,同时可以增大风量,这样热交换器内部的流速将会提升,从而增加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第二芯片的端口侧边部的朝向第一芯片的表面上设有多个端口部分隔肋。多个端口部分隔肋与第一芯片的渐缩的端口侧边部相互配合,可以避免相邻流路的气流发生串流,使得热交换器内部的气流分布均匀;还可以利用端口部分隔肋对端口侧边部进行支撑,有利于提升芯片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第一芯片的端口侧边部朝向气流通路的一表面轮廓包括坡面、曲面和阶梯面中的任一种,在增大端口面积的同时可以对进入或流出热交换器的气流进行引导,减小气流阻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60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WiFi无线充电控制方法、服务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