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除湿换热器性能的减小过程热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8849.2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4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赵耀;代彦军;陈尔健;柴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0063 | 分类号: | F24F1/0063;F24F1/0083;F24F11/54;F24F11/64;F24F11/65;F24F11/84;F24F1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除湿 换热器 性能 减小 过程 热容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除湿换热器性能的减小过程热容装置,涉及空调系统除湿领域。包括第一除湿换热器、第二除湿换热器、主回路循环泵、次回路循环泵、主回路第一三通阀、主回路第二三通阀、次回路第一三通阀、次回路第二三通阀、次回路第三三通阀、次回路第四三通阀。主回路用于给除湿换热器通入冷源;次回路用于第一和第二除湿换热器之间的热量交换。本发明降低了除湿换热器在除湿和再生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高了除湿换热器实际运行的能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除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除湿换热器性能的减小过程热容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制冷空调系统对于热湿负荷同步处理,热负荷只需满足蒸发温度低于室内环境温度即可,而湿负荷的处理需降低蒸发温度至露点以下,显然由于冷凝除湿的低温需求使得热湿耦合处理方式大大降低空调系统的蒸发温度,进而提升了维持室内温湿度舒适水平的所需能耗。
近年来,结合固体除湿、溶液除湿等除湿技术使得热湿解耦处理方式成为可能,除湿温度需求的提高无疑降低了湿负荷带来的能耗提升,热湿气候地区采用热湿解耦技术带来的节能效应更为显著。除湿换热器作为固体除湿的一种先进技术,与同为固体除湿的除湿转轮相比,除湿换热器对再生热源的品味要求较低,且除湿过程产生的吸附热可通过内部冷源即时排走,除湿量有了明显提高。此外,相比气--气换热器,气--液换热器由于热容更高、整体传热系数更大,从而及时带走更多的吸附热,也使得单位体积换热器的除湿量得以提升,进而在满足相同湿负荷需求的条件下降低了除湿模块的体积,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广提供了便捷性。
除湿换热器的实际系统由两个同规格的换热器及水泵、阀门等组成,同一时间两个换热器分别处于除湿模式和再生模式,待除湿过程吸附平衡后再切换至另一模式,以满足持续稳定的湿负荷处理需求。但是,由于除湿模式与再生模式的温差一般大于30℃,这就使得在除湿换热器进行模式切换的初始阶段,需将由除湿模式转换为再生模式的换热器加热至再生温度进行再生,同理,再生模式转换为除湿模式的换热器需冷却至除湿温度后方可除湿。模式切换过程由于上一模式的残余热容不仅造成能量损失,更为持续运行带来了不稳定性因素。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节能、高效、稳定的提升除湿换热器性能的减小过程热容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小过程热容,降低残余热容造成的能量损耗,缩短模式切换后运行至稳定状态的所需时长,提升除湿换热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除湿换热器性能的减小过程热容装置,包括第一除湿换热器、第二除湿换热器、主回路循环泵、次回路循环泵、主回路第一三通阀、主回路第二三通阀、次回路第一三通阀、次回路第二三通阀、次回路第三三通阀、次回路第四三通阀;
所述第一除湿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一除湿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三三通阀的第三端口;
所述第二除湿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除湿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四三通阀的第二端口;
所述主回路循环泵的进口连接冷源进口,所述主回路循环泵的出口连接所述主回路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口;
所述次回路循环泵的进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三三通阀的第一端口,所述次回路循环泵的出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四三通阀的第一端口;
所述主回路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所述主回路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冷源出口,所述主回路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
所述主回路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三三通阀的第二端口,所述主回路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四三通阀的第三端口;
所述次回路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次回路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88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