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数据源的输变电线路动态增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40191.9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14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段军;殷伟斌;梁樑;丁一岷;陈鼎;周旻;顾曦华;范明;魏泽民;钱伟杰;曹阳;李志;余绍峰;高一波;胡景博;唐锦江;郭创新;丁一;叶承晋;方攸同;郭一凡;金祝飞;邢旭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H02J3/00;G06F113/16;G06F119/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40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数 变电 线路 动态 增容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多数据源的输变电线路动态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A)构建试验装置,获得电缆导体温度对外护套温度、环境温湿度、风速及风向的函数F,,其中为外护套温度,为环境温度,为环境湿度,为风速,为风向与电缆的夹角;
B)获得电缆散热功率对外护套温度、环境温湿度、风速及风向的函数G,,具体包括:
B1)获得当前模拟环境下的外护套首端温度T1_s、外护套尾端温度T1_e、流速V、测试电缆长度L、测试电缆通孔横截面积S、液体密度以及液体比热容;
B2)计算测试电缆在当前环境Et下单位长度目标电缆的散热功率,;
B3)将与外护套温度、环境温湿度、风速及风向关联,作为样本数据;
B4)改变步骤B1)中的模拟环境,重复步骤B1)至B3),获得足够的样本数据;
B5)使用步骤B4)获得的样本数据,建立并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所述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函数G;
C)沿目标电缆设置温度监控设备和环境监控设备,周期性获取目标电缆外护套温度、环境温湿度、风速及风向,根据步骤A)获得的监控数据以及函数F,获得目标电缆的导体温度,若导体温度超过k×T_max,则发出报警,其中k为裕度系数,k1,T_max为导体温度上限值;
D)获得单位长度目标电缆当前的等效阻值R,将获取的目标电缆外护套温度、环境温湿度、风速及风向代入函数G,构建等式,其中为目标电缆负载;
E)寻找的值,使得取得最大值,且满足,则作为目标电缆的动态增容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数据源的输变电线路动态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A)中,构建的试验装置包括环境模拟箱、测试电缆、测试电缆发热装置和测试电缆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测试电缆放置在环境模拟箱内,所述电缆发热装置与测试电缆连接,电缆发热装置使测试电缆具有可控的温度,所述电缆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测试电缆的外护套温度;
所述环境模拟箱包括箱体、风扇、循环风道、热风机、冷风机、加湿器、除湿器、温湿度传感器、风速计和控制模块,所述箱体密闭,所述循环风道两端分别连接箱体的两端,所述风扇、热风机、冷风机、加湿器以及除湿器均安装在循环风道内,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箱体内,检测箱体内空气的温湿度,所述风速计安装在箱体内,所述风速计检测箱体内空气的流速,所述风扇、循环风道、热风机、冷风机、加湿器、除湿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风速计均与控制模块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数据源的输变电线路动态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电缆发热装置包括注液头、注液管、回液头、回液管、液箱、注液泵、流速计、加热器、箱内温度传感器、入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电缆温度检测装置包括若干个护套温度传感器,所述测试电缆具有预设的长度L,所述测试电缆的两端裸露,所述测试电缆的导体中部加工有通孔,所述注液管一端与注液泵连接,注液泵与液箱连接,所述注液头将注液管与电缆导体一端的通孔连通,所述回液头将回液管与电缆导体另一端的通孔连通,所述回液管与液箱连接,所述流速计安装在注液头和测试电缆之间,检测测试电缆内液体流速,所述加热器安装在液箱内,所述箱内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液箱内,检测液箱内液体的温度,所述入口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注液头上,检测注液头内液体的温度,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回液头上,检测回液头内液体的温度,若干个护套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测试电缆外护套上,检测外护套上的温度,测试电缆两端均设有护套温度传感器,所述注液泵、加热器、箱内温度传感器、入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以及若干个护套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019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疫情防控智能手环
- 下一篇:一类含苯基羟肟结构衍生物及其制法与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