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41460.3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6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解丹;王芳;倪毅;李龙飞;薛寒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41/40;F25B41/37;F25B41/2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张丹 |
地址: | 519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配管、第二配管及第三配管,第一配管的一端能与压缩机的排出口或回气口连通,第一配管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过口、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三过口及室外换热器,第三配管与压缩机的排出口连通。在除湿再热模式下,连通第二配管与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三配管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制冷模式下,连通第二配管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断开第三配管。空调系统中连接于第一配管与第三配管之间的泄流管,当空调系统切换到制冷模式时堆积在第三配管内的冷媒压力较高可以通过泄流管排入到冷媒压力较低的第一配管中,防止空调系统内堆积冷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温度、功能的需求,开发了许多功能模块,但是也会带来设计上的缺陷。例如,通过管路设计及电子元器件的配置来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但是在切换过程中需要连通断开一些管路,当管路由连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后可能会使部分冷媒堆积在管路内,而影响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空调器内堆积冷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可以的达到防止空调器内堆积冷媒的技术效果。
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具有除湿再热模式和制冷模式,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配管、第二配管及第三配管,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口和第二过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三过口和第四过口,所述第一配管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或者回气口连通,所述第一配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所述第一过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所述第三过口及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三配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连通;
在所述除湿再热模式时,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配管连通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所述第二过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所述第三配管连通所述压缩机排出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所述第四过口;
在所述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所述第二过口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所述第四过口通过所述第二配管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所述第三配管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断开;
其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泄流管,所述泄流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第三配管之间。
上述空调系统具有除湿再热模式和制冷模式,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在除湿再热模式下,第一配管与压缩机的排出口连通,第二配管与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第二配管与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三配管与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配管与压缩机的排出口连通,第二配管与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第二配管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三配管断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的连通。
并且,空调系统中还包括泄流管,泄流管连接于第一配管与第三配管之间。这样,当空调系统切换到制冷模式时,堆积在第三配管内的冷媒压力较高可以通过泄流管排入到冷媒压力较低的第一配管中,然后可以与第一配管中的冷媒汇合一起流入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冷媒循环,可以防止空调系统内部的管路内堆积冷媒。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泄流管为毛细管。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具有制热模式;
在所述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二配管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所述第二过口,所述第三配管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所述第四过口,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14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