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管线自动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41978.7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8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敬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造机器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7/10 | 分类号: | F16L17/10;F16L55/00;B08B1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智远创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19 | 代理人: | 袁方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管线 自动 连接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管线自动连接装置,涉及液体管线连接设备领域。该液体管线自动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管接头、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一管接头位于第一气囊的内侧,所述第一气囊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推架,所述第一壳体的后内壁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管接头的右侧壁和第二管接头的左侧壁均设置有电磁铁。通过卡箍组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两个壳体扣在两个管接头上,两个壳体通过电机带动内筒与柔性螺杆进行作用而靠近,之后在电磁铁、连接体与吸头的作用力下进行吸紧固定,通过驱动机构作用于推架的齿条带动第一管接头紧靠在第二管接头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管线连接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液体管线自动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无人浇筑以及3D打印住房开始逐渐推广,这样就需要在搅拌装置、液体管线、浇筑或打印头之间的连接传统技术是通过人工使用螺丝螺母将相互之间的法兰盘进行连接,其过程非常缓慢,如果连接不合适,容易在液体流过时发生渗漏,在拆卸时也非常麻烦,非常影响施工效率,因此无人建造中需要设计研发一种液体管线自动连接装置。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管线自动连接装置,解决了无人建造中管线连接中拆卸连接不方便,容易出现渗漏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液体管线自动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管接头、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一管接头位于第一气囊的内侧,所述第一气囊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推架,所述第一壳体的后内壁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管接头的右侧壁和第二管接头的左侧壁均设置有电磁铁;
所述第一管接头的右侧壁设置有通气道,所述第一管接头的右侧壁且位于电磁铁的下方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部设置有吸头,所述第二管接头的左侧壁且位于电磁铁的下方设置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左侧面设置有凹槽;
所述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处挂有挂袋;
所述第二管接头左侧壁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柔性螺杆,所述第一管接头右侧壁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外筒,所述外筒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内筒,所述外筒的左内壁设置有电机;
所述第一管接头左内壁和第二管接头的右内壁均设置有卡箍组件,所述卡箍组件成组使用且相互对称。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气泵,所述第一气泵通过带有电磁阀的管道分别与通气道和第一气囊相连接,所述通气道与吸头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推架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齿条和导向杆。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由一个电机和齿轮组成,所述齿轮固定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且与推架的齿条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二气泵,所述第二气泵通过带有电磁阀的管道与第二气囊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体与连接槽适配连接,所述连接体伸出第二壳体的左侧面。
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内筒固定连接,所述柔性螺杆穿过第一管接头的右侧壁,且与内筒的内表面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箍组件由扭簧和箍件组成,所述箍件的下端分别与第一管接头左内壁和第二管接头的右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分别与第一管接头左内壁和第二管接头的右内壁转动连接,且两端分别靠在箍件和第一管接头、第二管接头的内壁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造机器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未经天造机器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19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伸缩模具及装配方法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快充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