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塞机构及液压减振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42049.8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3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F16F9/36;F16F9/4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机构 液压 减振器 | ||
本申请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活塞机构及液压减振器。活塞机构包括活塞杆、电磁阀总成、滑阀和复原阀系。活塞杆插入液压减振器的工作缸内,电磁阀总成两端分别与活塞杆和复原阀系相连接,复原阀系将工作缸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滑阀位于复原阀系和电磁阀总成形成的容纳腔室内,并将其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电磁阀总成通电时,电磁阀总成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相连通,使第一腔室通过电磁阀总成与有杆腔相连通;第二腔室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二腔室和有杆腔的第二通孔,滑阀能够对第二通孔进行遮挡;通过调节电磁阀总成开度调节第一腔室的压力,以调节滑阀开启度,进而实现对油液经过复原阀系时产生的阻尼力的调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活塞机构及液压减振器。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系统中普遍采用液力减振器,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活塞杆会在减振器的工作缸内往复运动,贮油缸内的油液通过阀系产生阻尼力;常规电磁阀的阻尼力是固定的,不能自动控制减振器阻尼力的大小,因此电控减振器应运而生。
目前主要的电控减振器均是外置电磁阀电控减振器,电磁阀在减振器外侧放置,通过控制旁通路的油路大小,实现阻尼力的控制;外置电磁阀减振器贮油缸直径设计较大,不利于布置底盘,同时外置电磁阀的布置也增加车辆底盘悬架的空间布置难度,以及外置电磁阀也增加了产品的重量,无形中增加整车车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塞机构及液压减振器,以将电磁阀放置于减振器的工作缸内,并实现对阻尼力的调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塞机构,包括活塞杆、电磁阀总成、滑阀和复原阀系;所述活塞杆用于设置于液压减振器的工作缸内,所述电磁阀总成安装于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工作缸内的一端;所述电磁阀总成形成有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当所述电磁阀总成通电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相连通;所述复原阀系与所述电磁阀总成远离所述活塞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复原阀系将所述工作缸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且所述复原阀系与所述电磁阀总成之间形成容纳腔室;所述滑阀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室内,并与所述容纳腔室间隙配合,所述滑阀将所述容纳腔室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有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所述滑阀形成有第一通孔,以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复原阀系与所述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形成有第二通孔,以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有杆腔,且所述滑阀能够部分遮挡所述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总成包括阀体总成、动铁芯组件和线圈;所述阀体总成包括第一壳体、隔磁环、第二壳体和先导阀座;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隔磁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复原阀系相连接;所述先导阀座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连接,所述先导阀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阀腔,所述先导阀座与所述复原阀系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室;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所述第一阀口,所述先导阀座形成有所述第二阀口;所述动铁芯组件设置于所述阀腔内,所述动铁芯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使得所述动铁芯组件对所述第二阀口进行封堵;所述线圈缠绕设置于所述阀体总成上,当所述线圈充电时,所述第一壳体能够产生磁力,以吸引所述动铁芯组件远离所述第二阀口。
进一步地,所述动铁芯组件包括动铁芯套筒、弹性件安装座和顶锥;所述动铁芯套筒位于所述阀腔内,所述顶锥与所述动铁芯套筒朝向所述先导阀座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顶锥朝向所述先导阀座的一端形成有锥头,所述锥头能够伸入所述第二阀口内,且所述锥头的侧壁能够与所述第二阀口的端口密封抵靠;所述弹性件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动铁芯套筒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弹性件安装座和所述顶锥相抵靠;所述动铁芯套筒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形成有插接孔,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能够通过所述插接孔伸入所述动铁芯套筒内并与所述弹性件安装座相抵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未经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20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