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体微藻组合物在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仔虾饲养中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246398.7 申请日: 2021-03-05
公开(公告)号: CN113016678B 公开(公告)日: 2023-05-05
发明(设计)人: 江天久;王兆伟;梁艳兰;周康利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浮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南大学
主分类号: A01K61/59 分类号: A01K61/59;A01K67/033;A23K10/30;A23K50/80
代理公司: 宁波方向同行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97 代理人: 汪建华
地址: 315700 浙江省***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活体 组合 凡纳滨 对虾 幼体 饲养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活体微藻组合物,用于卤虫、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仔虾的饲养,包括组分:纤细角毛微藻、裂壶藻,本发明人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将纤细角毛微藻与裂壶藻组合投喂饲养卤虫、凡纳滨对虾的仔虾时,可大幅提升卤虫、仔虾的价值,在饲养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时发现可显著提高溞状幼体的变态率、存活率、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并公开活体微藻组合物在饲养卤虫和凡纳滨幼虾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虾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活体微藻组合物及在营养强化卤虫中的应用,在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饲养中应用,以及在凡纳滨对虾仔虾饲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对虾属(Peneaeus),其外形与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相似,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凡纳滨对虾原产于太平洋海岸至西海岸墨西哥湾中部,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饲料利用率高、出肉率高和养殖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与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和中国对虾一起被称为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质品种。

自1988年引入我国后,凡纳滨对虾逐步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得到大规模养殖推广。2013-2018年,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的总产量逐年增加,占虾类养殖产量的70%以上,是我国养殖对虾范围最广,养殖产量最高的品种。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随着养殖密度上升,出现了种质资源退化,水质恶化,虾苗培育难和饲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不同品系的对虾幼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生长和抗病能力存在差异,对虾幼体在溞状期到糠虾期这阶段较活跃,生长快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原菌入侵,造成对虾幼体存活率低。因没有按时适量地投喂合适的开口饵料,育苗生产受到影响的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市面上多数饵料营养成分单一,影响对虾的生长。为此,研究和筛选适合对虾生长的优质饵料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文件第一方面公开,活体微藻组合物,用于卤虫、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仔虾的饲养,包括组分:纤细角毛微藻、裂壶藻。

本发明人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将纤细角毛微藻与裂壶藻组合投喂饲养卤虫、凡纳滨对虾的仔虾时,可大幅提升卤虫、仔虾的价值,在饲养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时发现可显著提高溞状幼体的变态率、存活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

对于纤细角毛微藻及裂壶藻的组分比例,以质量计,可选择1:1,1:2,2:1,3:1,1:3的等多种比例混合。

本申请文件第二方面公开,活体微藻组合物在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饲养中的应用,在含海水的养殖箱内对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进行培育,培养过程中保持海水溶氧量大于6mg/L,水温25-30℃,在幼体开始变为溞状一期时投喂纤细角毛微藻、裂壶藻活体组合物,投喂密度在2-4×104cells/ml。

与传统方案的不同在于,本方案中直接以上述纤细角毛微藻、裂壶藻活体组合作为开口饵料直接投喂海水中凡纳滨溞状幼体,经检测,与藻粉形式投喂培育的溞状幼体相比,活体微藻组合物投喂培育的溞状幼体的变态率、存活率、MDA、T-AOC、AKP、ACP活性等显著提升,且活体微藻组合物直接投喂有助于控制培育的环境,活体直接投喂的效果几乎违背了行业常识,在对虾饲养领域内,藻粉有利于调配,同时单位重量内其营养更充足,一般的认知中藻粉直接投喂必然超过活体投喂,但本实验的结果有利于纠正偏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浮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南大学,未经宁波浮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63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