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震可恢复功能锚索及其应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2462.2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0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震;郑含芳;蒋宇静;关振长;邓涛;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0/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方淮;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 可恢复 功能 及其 应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震可恢复功能锚索及其应用方法,适用于地下工程支护领域,包括由若干条钢束组成的锚索束,位于锚索束的锚固段内沿轴向间隔设置有外壳为脆性材料的分段囊泡,所述分段囊泡内部含有修复材料,所述锚索束和分段囊泡外包覆有使二者形成复合体的锚固剂。该锚索解决了震后裂隙岩体剪切错动造成的锚固体破裂,以及由此引发的锚索破坏和腐蚀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震可恢复功能锚索及其应用方法,适用于地下工程支护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基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岩土锚固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锚索因其在锚固领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普遍,采用锚索技术锚固岩土体,能充分利用岩土体,发挥岩土体的强度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从而提高边坡稳定性,并能节约工程材料,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
但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不少破坏较大的滑坡或巷洞坍塌都是由地震引发,并伴随着锚固体系失效。天然岩体中存在着许多裂隙,当发生地震时,震动会使裂隙岩体发生错动,锚固剂也随之发生碎裂破坏,当地下水接触通过裂隙接触锚索时甚至会造成锚索腐蚀,降低锚索的锚固性能。因此确保锚索在高烈度地区的稳定性显得日益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震可恢复功能锚索及其应用方法,该锚索解决了震后裂隙岩体剪切错动造成的锚固体破裂,以及由此引发的锚索破坏和腐蚀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地震可恢复功能锚索,包括由若干条钢束组成的锚索束,位于锚索束的锚固段内沿轴向间隔设置有外壳为脆性材料的分段囊泡,所述分段囊泡内部含有修复材料,所述锚索束和分段囊泡外包覆有使二者形成复合体的锚固剂。
进一步地,所述锚索束的锚固段端头设置有分别与钢束固定连接的锚头,位于锚索束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钢束分别穿过的托盘,所述钢束上位于托盘外侧设置有锚具。
进一步地,所述修复材料为单液胶粘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修复材料位为AB胶,所述分段囊泡内设置有并排的两个空腔,两个空腔内分别装有A胶和B胶。
进一步地,所述修复材料为遇水膨胀材料,或所述修复材料为胶粘材料和遇水膨胀材料的组合体。
进一步地,所述遇水膨胀材料为聚亚胺胶脂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分段囊泡中设置有压缩气囊。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气囊设置于分段囊泡的内腔一端,或压缩气囊设置于分段囊泡的中心且位于压缩气囊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修复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分段囊泡数量不少于5个或者单个长度不大于30cm。
一种地震可恢复功能锚索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待支护岩体中打锚孔,锚孔直径大于锚索束的直径;
(2)待清孔结束后依次将钢束依次穿入,并将分段囊泡置于由钢束组成的锚索束中间;
(3)通过锚固剂将锚索束和分段囊泡复合体锚固在锚孔中,待锚固剂凝固后形成锚固体;
(4)通过托盘和锚具张拉锁定钢束的外锚固端,完成锚索的初步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该锚索通过段囊泡内含的修复材料自动或者在膨胀材料挤压下流出,渗透进入破碎锚固体以及周围岩体的裂隙,可以起到粘结修复的作用,使锚索重新发挥支护作用,解决了震后裂隙岩体剪切错动造成的锚固体破裂以及由此引发的锚索破坏问题。同时还防止地下水和空气接触锚索杜绝腐蚀,提高锚索使用寿命。修复材料还可以分段流出,进行多次针对性修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地震可恢复功能锚索第一种实施方式纵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地震可恢复功能锚索另一种实施方式横截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24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