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梯门的防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2629.5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0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寇彦飞;井德强;常振元;郭九江;赵安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陕西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6B13/24 | 分类号: | B66B13/24;B66B13/26;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成都其高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4 | 代理人: | 任坤 |
地址: | 030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门的防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首先通过摄像头摄取电梯承载物的视频和照片,传输到监控中心的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S2:根据处理和分析的数据判断承载物的轮廓,提升检测精确度,对夹持物进行预判,对承载物进行非接触式防夹处理;S3:有承载物被夹持时,柔性块受到承载物的压力,推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进行压缩,对承载物进行有效缓冲;S4:在U型块靠向侧门框移动时,设置的弹性机构对上门框进行缓冲,降低了碰撞,有效防止电梯上门框和侧门框损坏,通过对摄像头摄取的图像和视频进行技术分析和特征提取,利用图像边缘检测方法,增加对电梯内物体检测的准确性,减小盲区,在电梯夹持前进行预判,有效防止电梯夹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门的防夹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的迅速发展及人们便利生活的需求,生活在高楼小区林立的城市人们,电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出入运载设备。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电梯的使用数量达到600万台。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结构复杂、使用率高的机电设备,电梯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其中电梯层门与轿门作为乘坐人员的进出通道,如果人的手或者身躯被夹住时电梯无法做出有效的制止动作,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的电梯防夹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结构:平面光幕式防夹、触板式防夹、平面光幕式防夹+触板式防夹,但是现有的平面光幕式防夹+触板式防夹式系统,当夹持物未触及光幕式防夹装置,而使电梯门夹持物体,并不会触发光幕式防夹装置进行开启电梯门,红外光幕虽然提高了检测精度,当时当小尺寸物体或者障碍物高度超小于间隙时就不能被检测到,存在检测盲区;触板式在夹持物接触之前障碍物不能被检测到,不能进行预判,当夹持物硬度较小,不能产生足够的反向作用力就不能被检测到,难免会发生夹人夹物的现象发生,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梯门的防夹方法,设置弹性机构将缓冲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化,减小对上门框的振动,防止电梯损坏,且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摄像头摄取的图像和视频进行技术分析和特征提取,利用图像边缘检测方法,增加对电梯内物体检测的准确性,减小盲区,在电梯夹持前进行预判,有效防止电梯夹伤。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梯门的防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通过摄像头摄取电梯承载物的视频和照片,传输到监控中心的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
S2:根据处理和分析的数据判断承载物的轮廓,提升检测精确度,对夹持物进行预判,对承载物进行非接触式防夹处理;
S3:有承载物被夹持时,柔性块受到承载物的压力,推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进行压缩,对承载物进行有效缓冲,防止夹伤承载物;
S4:在U型块靠向侧门框移动时,设置的弹性机构对上门框进行缓冲,降低了碰撞,有效防止电梯上门框和侧门框损坏,。
优选的,步骤S2中,在摄像头摄取图片之后,对摄取的图片进行分析处理的步骤包括: 首选对采集的人像图像进行预处理,降低图像中含有的噪声;之后设定感兴趣区域,提取待测目标,减少图像处理时间并增加精致度;其次,利用阈值分割进一步提取待测目标,并测量人像的高度与宽度几何参数;最后,将上述待测目标的几何参数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判断开启或关闭电梯。
优选的,步骤S2中,在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的过程中,使用边缘检测算法。
优选的,步骤S3中,在第一弹簧进行压缩时,连接杆向侧门框一侧移动,带动U型块靠近固定板,使U型块和固定板的开关触点接触,活动门控制电机控制活动门反向对开,达到防夹的目的;同时通过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共同作用,对夹持物起到二次缓冲作用,防止夹持物损伤和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陕西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未经中北大学;陕西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26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