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Fe-Mn-Al-C系低密度钢强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3521.8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5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壮;王迎春;程兴旺;高冲;李宗远;李树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8/00 | 分类号: | C21D8/00;C21D6/00;C21D1/18;C22C38/38;C22C38/06;C22C38/22;C22C38/26;C22C38/28;C22C38/02;C22C38/32;B21B3/00;B21B37/00;B21B37/7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张洁;周蜜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fe mn al 密度 强度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Fe‑Mn‑Al‑C系低密度钢强度的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所述方法步骤包括:首先对Fe‑Mn‑Al‑C系钢件进行固溶处理然后进行轧制变形处理,轧制压下量为20%‑70%,终轧温度为500‑850℃;最后于350‑600℃保温0.5‑3h进行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结束后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得到一种低密度高强度Fe‑Mn‑Al‑C系钢。本发明所述方法得到的Fe‑Mn‑Al‑C系低密度高强度钢的屈服强度达1370‑1900MPa,实现超高强度水平,同时延伸率保持在8%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Fe-Mn-Al-C系低密度钢强度的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提高燃油效率和减少CO2排放,车身轻量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Fe-Mn-Al-C系钢凭借其优异的强塑性匹配和低密度特性,被认为是可用于实现车身轻量化的最具潜力的钢材之一。目前这类钢的抗拉强度普遍能达到800-1300MPa的水平,密度(7g/cm3)较传统钢材降幅超过10%,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
现有技术中,Fe-Mn-Al-C系低密度高强度钢的热处理工艺来一般为固溶+时效处理,其目的主要在于首先通过固溶处理形成过饱和的固溶体,再通过后续的时效处理使纳米尺寸的κ-碳化物充分析出以提供显著的析出强化,这也是这类钢高强度的主要来源。但是,时效处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比如大多需要5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的强度水平,这显然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由于长时间的时效,在晶界处也可能会形成κ-碳化物以及其他第二相如β-Mn等,均对抗拉性能非常不利。即单一的通过调控κ-碳化物提高析出强化已很难再实现性能的进一步改善。而随着车身轻量化的不断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势必也会不断提高,因此,亟需结合新的手段进一步提高目前Fe-Mn-Al-C系低密度钢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Fe-Mn-Al-C系低密度钢强度的方法,通过对所述Fe-Mn-Al-C系钢在时效前进行轧制变形处理,制备得到的Fe-Mn-Al-C系钢的屈服强度超过1.3GPa,并可达超高强度水平(屈服强度≥1380MPa),同时仍保持一定的塑性,显著提高Fe-Mn-Al-C系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提高Fe-Mn-Al-C系低密度钢强度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包括:
(1)对Fe-Mn-Al-C系钢件进行固溶处理,得到固溶处理后的Fe-Mn-Al-C系钢件;
(2)将所述固溶处理后的Fe-Mn-Al-C系钢件直接进行轧制变形处理,轧制压下量为20%-70%,终轧温度为500-850℃,轧制结束后立即淬入水中冷却至室温,得到轧制后的Fe-Mn-Al-C系钢件;
(3)将所述轧制后的Fe-Mn-Al-C系钢件于350-600℃保温0.5-3h进行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结束后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得到一种低密度高强度Fe-Mn-Al-C系钢。
优选的,以所述Fe-Mn-Al-C系钢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 0.8-1.6%,Mn 15-30%,Al 5-10%,Cr≤5%,Mo≤3%,Nb≤0.2%,Ti≤0.5%,Si≤2%,B≤0.6%,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优选的,步骤(1)中进行固溶处理的Fe-Mn-Al-C系钢件为轧制态或锻造态。
优选的,步骤(1)中进行固溶处理的温度为950℃-1100℃,保温时间为1-3h。
优选的,步骤(2)中的轧制下压量为40%-60%。
优选的,步骤(2)中的轧制采用多个道次。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35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