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震区弃渣挡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3849.X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0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苏鹏;王润平;王彦章;梁文辉;赵志超;秦小超;郭超;李凤岭;卫亚辉;杨超群;林青;贾韵洁;李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 |
代理公司: | 太原新航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2 | 代理人: | 王云峰 |
地址: | 030032 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地 震区 弃渣挡护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地震区弃渣挡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墙墙身(13)、抗滑移桩(12)、墙身空腔(14)、墙后进水孔(15)、墙前出水孔(18)、墙底振动出水孔,挡墙背后的堆砌块石(19),堆砌块石(19)后方按一定坡比及平台分层弃渣(21);
所述挡墙墙身(13)采用混凝土结构,胸坡及背坡做成倾斜状,减少挡墙圬工,降低挡墙重心,增加抗倾覆安全系数,墙底做成向内倾斜状,增加基底的抗滑安全系数;
所述抗滑移桩(12)设置于挡墙墙趾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横向间隔布置,增加挡墙的抗滑移安全系数;
所述墙身空腔(14)开孔于墙身中心,墙背与墙后进水孔(15)相连,墙前设置墙前出水孔(18)及墙底振动出水孔,一般工况下,墙身空腔(14)处于满水状态,增加挡墙自重,保证挡墙在一般工况下能利用重力为背后弃渣提供反力,满足各项稳定性要求;
所述墙后进水孔(15)开于墙背后,连接墙身空腔(14)与堆砌块石(19),靠堆砌块石(19)侧设反滤层,防止杂物堵塞进水孔,墙后进水孔(15)沿墙背按梅花型间隔布置;
所述墙前出水孔(18)设置于空腔顶部,横向间隔布置,在一般工况下当空腔满水后可从墙前出水孔(18)排出,避免墙背积水,对墙身造成附加水压力;
所述墙底振动出水孔设置于墙前空腔底部两排,按梅花型布置,每个墙底振动出水孔设置震动阀,当感知地震作用时,震动阀开启,排泄空腔内存水,减轻挡墙自重,提高挡墙抗震性能;地震结束后,震动阀自动关闭,空腔继续存水,增强挡墙的自重,提高挡墙一般工况下的稳定性。
2.一种地震区弃渣挡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开挖墙前抗滑移桩(12),下钢筋笼,灌注桩身混凝土;
步骤二:在墙前抗滑移桩(12)的保护下开挖墙身范围土石,搭设墙身模板,安装预留墙后进水孔(15)、墙底振动出水孔、墙前出水孔(18)的模板,分层浇筑墙身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模板;
步骤三:安装墙底振动出水孔的震动阀,安装完成后通过墙后进水孔(15)注水,直至墙前出水孔(18)有水溢出;
步骤四:墙背后第一级平台背后采用堆砌块石(19)回填,分层回填、大小兼顾,形成墙背后的一个透水带,顶部采用混凝土封顶(20),堆砌块石(19)回填背后按一定坡比及平台分层弃渣(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384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