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活性炭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4381.6 | 申请日: | 2021-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2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唐霞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霞芬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活性炭 污水处理 工艺 方法 | ||
1.一种微生物活性炭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
S1:污水由处理池(1)顶部侧壁上的进液管(11)通入处理池(1)内,污水与处理池(1)内设置的生物活性炭结构(3)相接触,经过净化后的污水从处理池(1)底部侧壁设置的出液口(12)流出,且所述出液口(12)远离进液管(11)设置,且污水的进出液流向呈下沉式;
S2:所述处理池(1)中底部悬浮设置的摇摆浮链结构(2)牵引带动若干所述生物活性炭结构(3)在处理池(1)内污水中摇晃摆动,且若干所述生物活性炭结构(3)搅拨于污水;
S3:若干所述气浮结构(4)均匀布置于处理池(1)底部,且若干所述气浮结构(4)自下而上向处理池(1)内释放气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活性炭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摆浮链结构(2)包括浮链(21)和牵引结构(22);设置在所述浮链(21)两端的牵引结构(22)向相反的方向带动浮链(21)在处理池(1)内往复运动;所述浮链(21)带动生物活性炭结构(2)跟随往复摇摆,且所述生物活性炭结构(2)摆动方向两侧为扩展区间(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活性炭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活性炭结构(3)包括活性炭结构(31)和打气结构(32);若干所述活性炭结构(31)底部固定串联设置在浮链(21)上,且活性炭结构(31)顶部设置的浮腔体(33)配合浮链(21)的牵引促使活性炭结构(31)悬浮在处理池(1)中;所述打气结构(32)在活性炭结构(31)内收缩或伸展,且所述活性炭结构(31)内部的臭氧气体和污水通过活性炭结构(31)之间的空隙喷发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活性炭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1)两侧外凸设置,所述处理池(1)外凸端对应于扩展区间(13);所述处理池(1)两端底部内壁对称开设有安装槽(14),所述安装槽(14)与处理池(1)底面间距设置;所述牵引结构(22)对应安装于安装槽(14)内;所述牵引结构(22)包括滑动条块(221);所述滑动条块(221)对应卡嵌于安装槽(14)内,且所述安装槽(14)两端的驱动装置驱动端分别与滑动条块(221)两端驱动连接;若干所述浮链(2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对称的滑动条块(221)侧壁上,且对称的所述滑动条块(221)带动浮链(21)两端反向运动,所述浮链(21)在处理池(1)内往复摆动,且若干所述浮链(21)摆动幅度一致;所述浮链(21)为牵引绳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活性炭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结构(31)通过固定座(311)固定于若干浮链(21)上,且若干活性炭结构(31)间距串联设置;所述活性炭结构(31)整体呈圆柱状;所述活性炭结构(31)顶部固定设置浮腔体(33),且所述浮腔体(33)中空设置;所述活性炭结构(31)中部开设有集气腔(312);所述集气腔(312)通过活性炭结构(31)内的若干孔隙(313)与处理池(1)连通;所述空隙(313)内设置有若干微生物;所述活性炭结构(31)侧壁环向连续开设有若干V型槽(314);所述V型槽(314)内壁上的若干孔隙(313)对向交错设置;所述V型槽(314)内形成紊流冲刷区(315);
所述打气结构(32)对应设置于集气腔(312)内;臭氧发生器出气端与打气结构(32)进气端连通;所述打气结构(32)出气端与集气腔(312)连通;所述打气结构(32)收缩或伸展挤压,且所述集气腔(312)内臭氧气体通过孔隙(313)喷入处理池(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霞芬,未经唐霞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438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