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均匀弹性体构型的柔索牵引欠驱动仿人手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5322.0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9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雨;海铭心;訾斌;王道明;钱森;钱钧;吴戈;魏迅;刘光明;包诗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5/00 | 分类号: | B25J1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4114 | 代理人: | 徐伟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均匀 弹性体 构型 牵引 驱动 人手 | ||
1.一种基于非均匀弹性体构型的柔索牵引欠驱动仿人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手指组件(1)、手掌组件(2)、手腕组件(3)以及手臂组件(4),所述的手指组件(1)包括拇指(11)、食指(12)、中指(13)、无名指(14)以及小指(15),所述的拇指(11)包括依次设置的拇指初端指节(111)、拇指末端指节(112)及拇指基座(113),所述的拇指初端指节(111)、拇指末端指节(112)及拇指基座(113)的背面通过第一弹片(114)连成整体,所述的食指(12)、中指(13)、无名指(14)以及小指(15)均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初端指节(16)、中间指节(17)、末端指节(18)及基座(19),所述的初端指节(16)、中间指节(17)、末端指节(18)及基座(19)的背面通过第二弹片(20)连成整体;
所述的拇指(11)、食指(12)、中指(13)、无名指(14)以及小指(15)通过滑轮组件(6)与驱动机构(7)相连,所述的滑轮组件包括单独设置的第一动滑轮(61)、并列设置的第二动滑轮(62)和第三动滑轮(63)、以及单独设置的第四动滑轮(64),所述的第一动滑轮(61)、第二动滑轮(62)、第三动滑轮(63)、第四动滑轮(64)分别固定在第一滑轮支架(611)、第二滑轮支架(621)、第三滑轮支架(631)、第四滑轮支架(641)上,所述的滑轮组件(6)还包括连接驱动机构(7)与第一滑轮支架(611)的第一柔索(65)、绕经第一动滑轮(61)且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轮支架(621)及第三滑轮支架(631)相连的第二柔索(66)、绕经第二动滑轮(62)且两端分别与拇指(11)及食指(12)相连的第三柔索(67)、绕经第三动滑轮(63)且两端分别与中指(13)及第四滑轮支架(641)相连的第四柔索(68)、绕经第四动滑轮(64)且两端分别与无名指(14)及小指(15)相连的第五柔索(69),所述的驱动机构(7)通过上述各柔索提供牵引的拉力以驱使手指组件(1)弯曲产生抓握动作,所述的第一弹片(114)及第二弹片(20)通过自身的回弹实现手指组件(1)的复位;
所述的第一弹片(114)包括依次布置且为一体结构的第一平片(1141)、第一弧形片(1142)、第二平片(1143)、第二弧形片(1144)及第三平片(1145),其中:第一平片(1141)、第二平片(1143)、第三平片(1145)分别与拇指初端指节(111)、拇指末端指节(112)、拇指基座(113)相配合连接,第一弧形片(1142)用于连接第一平片(1141)与第二平片(1143),第二弧形片(1144)用于连接第二平片(1143)与第三平片(1145),且第一弧形片(1142)及第二弧形片(1144)均为外凸的弧形片;
所述的第二弹片(20)包括依次布置且为一体结构的第四平片(201)、第三弧形片(202)、第五平片(203)、第四弧形片(204)、第六平片(205)、第五弧形片(206)及第七平片(207),其中:第四平片(201)、第五平片(203)、第六平片(205)、第七平片(207)分别与初端指节(16)、中间指节(17)、末端指节(18)、基座(19)相配合连接,所述的第三弧形片(202)用于连接第四平片(201)与第五平片(203),第四弧形片(204)用于连接第五平片(203)与第六平片(205),第五弧形片(206)用于连接第六平片(205)与第七平片(207),且第三弧形片(202)、第四弧形片(204)与第五弧形片(206)均为外凸的弧形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均匀弹性体构型的柔索牵引欠驱动仿人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7)设置在手臂组件(4)的内部,包括电机(71)、与电机(71)输出端相连的减速器(72)以及与减速器输出轴(73)同轴连接的绕线轮(74),所述的减速器输出轴(73)沿手臂组件(4)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的减速器(72)与固定在手臂组件(4)上的电机支架(75)相连,所述的减速器输出轴(73)上还设有限制绕线轮(74)轴向运动的轴用弹性挡圈(76),所述第一柔索(65)的一端与绕线轮(74)相连,第一柔索(65)的另一端依次绕经固定在手臂组件(4)上的第一导轮(77)和第二导轮(78)后与第一滑轮支架(611)上的第一挂钩(612)连接;所述的第一导轮(77)与第二导轮(78)的轮轴均垂直于绕线轮(74)的轮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532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