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聚集膜的生态水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7406.6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4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苏俊峰;赵廷宝;黄廷林;高文宇;王悦;付义倩;高焕焕;郝真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C12N1/36;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姚咏华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聚集 生态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聚集膜的生态水修复方法,包括:向污泥样品中加入弱碱性的富集培养基EM污泥富集培养,将收集的富集污泥在弱碱性的DBM培养基中周期培养,得到生物菌剂;生物菌剂弱碱性的DBM培养基和待处理水体在混合培养基中培养,分离得到生物聚集膜;将制成的生物聚集膜投加到待修复的水体中,曝气,进行生物聚集膜修复生态水过程。本方法可实现生态水体高效脱氮、除藻等水体修复,且菌剂固定化不易流失和操作管理简单等特点,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更环保的处理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水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物聚集膜的生态水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公园、居住小区等的景观水体及城市内的湖泊等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含量较高,藻类繁殖,如杭州西湖、云南滇池、南京玄武湖、江西九江堂湖、合肥巢湖、广州麓湖、流花湖及武汉东湖等均达到了富营养化程度。许多具有美学价值及旅游观光功能的水体,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也正在逐步地削弱。尤其城市湖泊水体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城区微污染水体为静止或者流动性差的缓流性水体,水体的自净能力差,极容易成为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垃圾的受纳水体,导致不同程度的污染,最终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现有的水体修复技术,很难在低碳氮比的水体中进行脱氮反应,且水中除藻较难进行。氮元素超标后,会促进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从而使得水中溶解氧的浓度降低,对水中生物造成致命性的灾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聚集膜的生态水修复方法,采用生物聚集膜,通过将其投加到水体中和曝气装置的配合使用,从而达到脱氮与除藻的效果,从而净化水质,是一种高效修复生态水体、操作简单的处理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聚集膜的生态水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污泥富集培养:
向污泥样品中加入弱碱性的富集培养基EM,不断更换弱碱性的富集培养基EM进行污泥周期富集培养,当液体培养液中氮的去除率达到要求后,收集富集污泥;
步骤二,生物菌剂制备:
按照质量比为1:1-1:1.5的比例将收集的富集污泥移至弱碱性的DBM培养基中,恒温培养,不断更换弱碱性的DBM培养基进行富集污泥周期培养,收集生物菌剂沉淀物;
步骤三,生物聚集膜制备:
按照质量比为1:1-1:1.5的比例将生物菌剂沉淀物置于弱碱性的DBM培养基和待处理水体水样的混合培养基中,恒温条件下培养,不断更换弱碱性的DBM培养基和待处理的水体水样的混合液,逐渐提高弱碱性的DBM培养基和待处理的水体水样的比例,保持该混合液呈弱碱性,分离得到生物聚集膜。
步骤四,反应装置运行:
将制成的生物聚集膜投加到待修复的水体中并曝气,进行生物聚集膜修复生态水过程。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还有进一步优选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74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