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打破金樱子种子休眠和提高发芽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69846.5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8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兵先;万凌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
主分类号: | A01C1/02 | 分类号: | A01C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智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9 | 代理人: | 朱双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破 金樱子 种子 休眠 提高 发芽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打破金樱子种子休眠和提高发芽率的方法。本方法包括:(1)用5~10μmol/L Karrikinolide水溶液浸种24小时;(2)浸种后的种子与珍珠岩混合4℃低温层积30~40天;(3)用含5~15μmol/L硝普钠和2.5~10mmol/L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浸泡层积过的种子24小时;(4)播种在沙床。本发明采用“浸种+层积+浸种”的方式打破金樱子种子休眠并提高其发芽率,使其萌发率达到80%以上,而且大大缩短了传统金樱子种子破眠方法中的层积时间,解决了利用种子规模化生产金樱子实生种苗的技术瓶颈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打破金樱子种子休眠和提高发芽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属于中医药领域一味重要的药材,具有补肾固精和止泻的功能,主治高血压病、神经衰弱、久咳、盗汗、脾虚泄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病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金樱子具有造血、活血、软化动脉、解毒抗菌,以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部分西药中的关键成分也需要从金樱子中提取。随着近年来医药市场对金樱子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以及当前规模化生产金樱子种子、种苗仍存在技术难题的现状,许多野生资源遭人为掠夺采挖,导致野生金樱子资源日趋枯竭。欲解决上述产业问题,需突破金樱子种子种苗繁育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促使规范化生产、产业化利用,这不仅能够满足医药市场对金樱子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保证了野生金樱子资源的多样性。
当前金樱子实生苗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瓶颈在于由于金樱子种子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发芽抑制物质较难逸出等原因,导致种子休眠期长、萌发率低。当年采集的种子具有较强的休眠特性,在当年播种后不发芽或者发芽率极低,一般要层积至隔年或两年后才能发芽。上述因素造成金樱子种苗成苗率低,很难实现大批量、规模化的实生苗种植。当前打破中药材种子休眠的常用方法为低温层积或者变温层积,但这往往需要5~6个月甚至更长的层积时间,且层积过程中也常常因为保存环境不适而导致种子霉变等可能。利用植物激素赤霉素以及脱落酸合成抑制剂氟啶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休眠并提高发芽率,但这往往会造成出土后的幼苗过分徒长,反而降低了幼苗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经检索,目前仅发现四篇关于金樱子种植栽培技术的相关文献,分别是专利“金樱子的种植方法(CN 104380999A)”,发表于2004年《安徽农业》的“金樱子的栽培技术”,2012年《绿色科技》的“金樱子育苗栽培技术”以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硕士毕业论文“金樱子不同繁殖技术的研究”。这些文献中通常采用种子与河沙混合贮藏层积的方法或者采用赤霉素、萘乙酸浸泡的方法打破种子休眠。以上层积方法存在种子处理周期长、易霉变等问题;而激素浸泡易导致幼苗徒长、抗逆能力低等问题。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有关金樱子种子破眠及提高发芽率高效方法的报道。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打破金樱子种子休眠及提高发芽率的新技术,以突破当前金樱子种植过程中技术瓶颈,为规模化繁育与高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打破金樱子种子休眠并提高其发芽率的方法,使其种子的休眠时间从自然条件下的5~6个月缩短为30~40天,发芽率从通常的6%~10%显著提高至80%以上。
本发明的打破金樱子种子休眠和提高发芽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新采收的金樱子种子,清洗后用5~10μmol/L Karrikinolide水溶液浸泡种子24小时,取出种子;
b.将种子与珍珠岩混匀并加水润湿,于4℃条件下层积30-40天;
c.用含5~15μmol/L硝普钠和2.5~10mmol/L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浸泡种子与珍珠岩的混合物24小时,然后分离出种子;
d.将种子播种于湿润沙子中。
优选,所述的打破金樱子种子休眠和提高发芽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98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