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0618.X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41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沙菁;刘巍;司伟;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32 | 分类号: | B62D57/0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曹婷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na 纳米 移动 装置 及其 驱动 方法 | ||
1.一种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孔纳米孔膜(1)和DNA足(8),所述多孔纳米孔膜(1)上包括至少两个纳米孔(6),每个所述纳米孔(6)内都设有互不连通的纳米电极(9);
所述DNA足(8)包括两个端部,每个所述端部分别连接有磁珠(10),所述DNA足(8)贯穿所述纳米孔(6),所述磁珠(10)分别位于所述纳米孔(6)的两端;
其中,所述多孔纳米孔膜(1)包括自下而上连接的下氧化硅层(101)、硅基底(102)和上氧化硅层(103),所述上氧化硅层的上表面设有至少两个纳米导线(2),所述纳米导线(2)通过封装层氧化硅(3)进行封装,所述封装层氧化硅(3)设在所述上氧化硅层(103)的上方;每个所述纳米导线(2)独立分布,每个所述纳米导线(2)的一端都设有纳米孔(6)、另一端都设有孔(7),所述纳米孔(6)贯穿所述封装层氧化硅(3)和所述上氧化硅层(103),所述孔(7)贯穿所述封装层氧化硅(3),所述孔(7)作为引出端口(4)连接外部电路;
所述纳米导线(2)的一个端部即为所述纳米孔(6)内设置的纳米电极(9);
其中,改变纳米孔(6)内部的电场分布,进而捕获纳米孔外DNA足并以折叠的形式进入纳米孔中;或释放纳米孔中捕获的DNA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NA足的制作方式包括:
S1:将λDNA分子置于TE缓冲液中加热至70℃并保温1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保持一天,使环状λDNA分子直链化;
S2:将直链化的λDNA分子使用T4 DNA连接酶在16℃孵育6小时,则λDNA分子的3'与互补引物相结合,实现λDNA分子两端的生物素化;
S3:在含有λDNA分子的TE缓冲液中添加链霉亲和素包裹的磁珠和Tween 20表面活性剂,孵育3-5分钟,获得一端修饰磁珠、另一端处于游离状态的DNA足;
S4:将步骤S3中得到的DNA足置于顺式面中,并被所述多孔纳米孔膜与反式面分隔,通过电泳将一端修饰磁珠、另一端处于游离状态的DNA足拉入所述纳米孔中;
S5:在反式面中添加链霉亲和素包裹的磁珠和Tween 20表面活性剂,孵育3-5分钟,对贯穿所述纳米孔的处于游离状态的DNA足的一端修饰磁珠,获得DNA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生物素化的λDNA分子与链霉亲和素包裹的磁珠以链霉亲和素—生物素键连接,且被束缚在纳米孔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珠的直径大于所述纳米孔的直径,且所述磁珠不能穿过所述多孔纳米孔膜。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补引物的序列为5'-GGG CGG CGA CCT。
6.一种驱动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每个纳米孔的两端电势V1、V3及每个纳米孔内纳米电极的电势V2;
若V1等于V3,缓慢改变V1和V3,则DNA足的两端处于相同状态,该相同状态包括折叠状态或舒展状态,DNA足两端平衡的DNA拉力带动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向前或向后运动;
若V1远小于V2且V2略小于V3,或V3远小于V2且V2略小于V1,则DNA足的一端处于折叠状态、另一端处于舒展状态;减小V3使V2大于V3,或减小V1使V2大于V1,则DNA足处于舒展状态的一端被俘获并转变为折叠状态,从而带动DNA多足纳米移动装置发生偏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061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