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CIM平台的水利防洪抗旱防涝综合减灾平台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5270.3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4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房新力;白珏莹;张善亮;邬雪松;傅菁菁;富强;岳青华;程开宇;李虎;张文成;郑锦辉;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F16/248;G06F16/29;G06Q50/26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cim 平台 水利 防洪 抗旱 防涝 综合 减灾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IM平台的水利防洪抗旱防涝综合减灾平台系统。包括防洪减灾系统、干旱预警与应急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基于CIM平台提供的地理信息(GIS)能力、空间信息模型(BIM)能力、物联网信息(IoT)能力以及数据存储(DB)能力等工程运行信息,通过实时感知信息,开展水情、旱情监测分析,实现与涉水工程与设施管理系统的联合调度。通过该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可以实现以定量化的手段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基于实时水雨情监测、墒情预测、网格化水文数值预报模型、河网水动力学预报模型、城市积水内涝模型等水利专业数学模型的洪水预报预警等,向专业人员和公众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并进行灾情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应用及水利综合减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CIM平台的水利防洪抗旱防涝综合减灾平台系统。
背景技术
CIM平台是城市级的,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是政府各部门集成各领域信息资源的资源库,通过新一代IT技术实现不同来源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并将有用的信息精准、快捷地送达不同的用户端。
目前,利用CIM平台进行水利防洪抗旱防涝综合减灾还未有文献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CIM平台的水利防洪抗旱防涝综合减灾平台系统,发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驱动引领作用,推进高新技术与水利、水资源传统业务的深度融合。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CIM平台的水利防洪抗旱防涝综合减灾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防洪减灾系统、干旱预警与应急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所述平台系统通过与CIM平台自身提供的GIS地理地质信息功能、BIM三维模型能力以及IoT 物联网感知能力、数据存储及数据分析能力相结合,分析实时感知信息,开展水情、旱情监测分析,实现与涉水工程与设施管理系统的联合调度和灾害实时评价。
网络应用程序接口Web API或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形式与CIM平台实现数据和界面交互,获取GIS地理地质信息,结合分布在流域沿线的IoT物联网感知设备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所述防洪减灾系统中灾情形势研判系统内嵌的灾情数据分析算法,研判当前灾情形式,并通过与灾情形势研判系统中专家数据库所存储的调度方案进行比对,选择适合当前灾情状况的应急预案;所述防洪减灾系统包括灾情形势研判系统、流域与城区洪水预报系统、联合调度系统、避险转移系统、灾情评价系统;
灾情形势研判系统:设置防洪减灾系统信息汇总界面,主要汇集当前雨情、灾情情况以及预测的洪灾风险信息,并在CIM平台的BIM三维模型上进行发布;通过形势研判功能,查看各个防洪要素的实测水位、流量信息以及预见期内灾害风险信息;
流域与城区洪水预报系统包括:数据收集与处理功能模块、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和城区内涝模型;数据收集与处理功能模块:对CIM平台的GIS地理地质信息和IoT物联网提供的多源信息进行融合与同化,所述多源信息包括气象、降水、水文、土壤墒情、地下水、卫星遥感、洪水风险图、水工程运行、险情、灾情、舆情;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采用多种水文模型或AI技术,结合实时水文气象数据,建立水库入库流量预报,并同时考虑水库下泄;城区内涝模型:以城市不透水地面的产汇流过程以及城市排水管网的排涝能力为基础,建立的城市二维积水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52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片处理装置和基片处理方法
- 下一篇:光学膜及柔性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