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链孢菌引起的防风根腐病或叶斑病的防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5750.X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0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刚;宁海龙;朱俊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鸭山东昊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A01G22/40;A01G22/22;A01G22/20;A01G22/05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崔自京 |
地址: | 1551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链孢菌 引起 防风 根腐病 叶斑病 防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链孢菌引起的防风根腐病或叶斑病的防治方法。属于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使用咪鲜胺、丙环·嘧菌酯或氟硅唑进行浸种处理3~6h。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对引起防风根腐病或叶斑病的病原菌交链孢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发现种子带菌是主要侵染源,通过浸种处理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交链孢菌引起的防风根腐病或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防风根腐病和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制约防风产量和品质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生产上,由于缺乏基础研究,通常只通过化学防治途径于发病初期用药控制该病害;但目前国内报道的病原菌种类较少,多没有经过严格的鉴定,人们往往在不确定病原的情况下,盲目用药,导致该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成为防风生产上的难题。
综上,如何针对特定病原菌提供一种防风种传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链孢菌引起的防风根腐病或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链孢菌引起的防风根腐病或叶斑病的防治方法,使用咪鲜胺、丙环·嘧菌酯或氟硅唑进行浸种处理3~9h。
优选的,咪鲜胺的浓度为0.9g/L;
丙环·嘧菌酯的质量浓度为0.374‰;
氟硅唑的浓度为0.8g/L。
优选的,浸种处理时间为6h。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对引起防风根腐病或叶斑病的病原菌交链孢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发现种子带菌是主要侵染源,通过浸种处理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防风种子携带真菌分离物接种防风幼苗根部、成株叶部和茎部发病病症图,其中a为防风幼苗根腐病;b为防风叶部病斑;c为防风茎斑;红色箭头指向是发病部位。
图2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防风种传真菌交链格孢的形态图,其中a为菌落正面特征图;b为菌落反面特征图;c为分生孢子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凝胶电泳检测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基于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构建的防风种传真菌交链格孢的系统发育树。
图5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防风种传真菌寄主范围的测定结果图,a为大豆结果;b为黄瓜结果;c为水稻结果;d为高粱结果;e为红小豆结果;f为小麦结果;g为黑芸豆结果;h为绿豆结果;i为玉米结果;j为黑豆结果;k为燕麦结果;l为红芸豆结果;红色方框内是接种的植株,外面是对照,红色箭头指向是发病部位。
图6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种子带菌部位检测结果图,其中a为完整种子结果;b为剪开种子结果。
图7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20份采集地点防风种子形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鸭山东昊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双鸭山东昊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57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